期權投資者教育,期權投資者教育漫畫
近日,國內商品期權市場又添“新丁”,在原先成熟的商品期貨品種中,天然橡膠期貨、棉花期貨、玉米期貨變身期權梯隊新成員。至此,國內共計推出了七個場內期權產品,此前推出的四個期權產品包括豆粕期權、白糖期權、銅期權等三個商品期權,以及上證50ETF期權這一金融期權。
國內期權市場交投與其他成熟市場相比相對“慘淡”,但交易量的不斷提升之趨勢也很明顯。據統計,金融期權方面,2018年50ETF期權市場規模大幅增加,全年日成交量為129萬手,日持倉量為177萬手。商品期權方面,豆粕期權日成交量為10.5萬手,日持倉量為46萬手;白糖期權日成交量為3.8萬手,日持倉量為23.3萬手;銅期權日均成交量達到2.9萬手,日持倉量達到3.5萬手。
場內期權市場規模的提升,顯示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開始關注期權。自2015年我國期權市場起步以來,期權投資者對期權市場的認識和應用也不斷成熟。但對包括金融投資機構、產業企業客戶乃至個人投資者來說,期權投資知識欠缺仍是普遍現象。
市場流動性是判斷一個市場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對期權市場來說尤為如此。唯其如此,期權才能較好地發揮其風險管理及財富管理功能。
從投資者類型來說,期權市場參與者按照投資需求可以分為提供市場流動性并從中賺取差價的做市商、有對沖價格波動風險需求的產業企業、有避險需求的金融機構、個人投資者;按照投資方式又可以分為單純的方向投機者以及針對波動率進行投機的投資者。
對上述投資者來說,在明確交易目的之后,根據自身特點、結合自身實際去了解相關期權知識并構建投資策略,是其成功應用期權工具的關鍵。其中除了專業的金融機構及做市商對期權具有相對成熟的認識、甚至擁有自己的模型和交易方法之外,大量的個人投資者和產業客戶迫切需要期權知識普及。
當前,很多期貨公司組建了專業的期權隊伍,并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期權知識普及工作。但若要真正提高客戶的參與度和專業度,只有從結合客戶的實際情況入手,將專業的期權知識通俗化、大眾化地進行傳播,否則,只會讓其在大量的專業理論、希臘字母以及各種策略圖形中不知所措。
一個新的產品,投資者常常會經歷“觀望—熟悉—參與”這樣的過程,場內期權產品推出三年多以來,雖然整體成交量尚顯不足,但品種不斷增加、各品種客戶開戶數量及成交持倉逐步遞增的趨勢彰顯了期權市場的活力。在此背景下,期權投資者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強,投資者教育需要與市場機制共同推進,未來,多層次市場對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產品及服務能力也將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