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海帆教育,長沙十大教育培訓學校
2021年,可能是近十幾年來,教培人過得最艱難的一年。
整個行業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第一,周末節假日,寒暑假不能上課,所有的機構營收、利潤下降50%以上;第二,國家大的方向和政策已經落錘,不管感情如何,只能接受;第三,家長和社會,對教培人和行業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信任度在下降。
轉身是一種必然,營地教育或是一個新的綠洲。對所有的教培人來說,哪怕是不進場,也要做充分的了解。
以下,是對海帆教育CEO張志軍的專訪,他讓我們看到一個教培機構,華麗轉身的背影。
2018年的某個冬日,海淀教委通知所在的培訓機構去開會,張志軍敏銳地從相關領導的言行舉止中,嗅到了一絲隱隱地不安。這份不安讓他走在北京寒冷的街道上,不住地裹緊了身上寬大的羽絨服。
3年后的今天,張志軍談起那份不安,“當時,我察覺到國家會對教培有動作,但沒有想過是這樣的雷霆之擊。”
整個2019年,張志軍一邊在做自己的英語學科培訓,改變收費模式,嚴格按照教委規定只收學生三個月的學費;一邊在為海帆教育尋找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找到未來的增長點。
“在2019年,整個市面上有90%的機構都不掙錢,獲客成本日益高漲,大家都在苦苦熬著,就比誰先倒下。”張志軍說道,當時海帆本身也遇到了不少問題。
海帆教育瓶頸有三,第一,機構的利潤率日益下降,利潤缺少增長點;第二,學生和家長的黏性低,包括員工在內,看不到學校的改變和創新;第三,有明顯的淡旺季,學生集中在寒暑假,寒暑假教室不夠用,平常時卻處于不飽和狀態。
所有人都在疲憊著堅持著,山雨欲來風滿樓。
2019年北京的冬天來得格外的早。一則在朋友圈轉發的滑雪截圖引起了焦慮張志軍的注意,他腦海里閃過這樣一個畫面:陽光照在巍峨的雪山上,一個矯健的身姿穿梭于雪地間,長長的滑雪板劃出兩道薄薄的雪道,仿佛雪中的精靈。
“為什么不做一個滑雪類的營地教育呢?”這個念頭在張志軍的腦海里一經出現,就再也揮之不去。充分的市場調查,是所有商業行動的前置條件。
張志軍利用海帆教育的資源,向100多位家長發放了一份關于滑雪的調查問卷,得到一個結論:大家很想滑雪,但害怕出危險,不敢去學。
這份調查堅定了張志軍將滑雪作為營地教育的切入點,他的原因有二,第一,滑雪作為北方最有色的項目之一,天然有廣闊的市場基礎和客戶認知基礎;第二,冬奧會臨近,滑雪在未來4~5年內都會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賽道。
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打消家長們關于安全的顧慮,一切就迎刃而解了。經過實地調查,張志軍發現,滑雪所遇到的安全問題一共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會滑雪的人,高速撞過來;二是,自己因為動作不熟練,自己摔倒。
為此,海帆教育雙管齊下,先跟營地談,以團體的形式承包一條雪道,這樣避免了其他不會滑雪的人,撞到學員。另外,在滑雪的之前,先要求教練反復地教孩子們如何摔倒,先學會摔倒了,再在雪道上滑。
“這也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未慮勝,先慮敗。”談起營地教育的實質,張志軍認為營地教育總發生在不經意間。
而做企業,尤其是做教育企業,要注意知行合一,“當我們想要向孩子傳遞挫折教育時,企業本身更要做到‘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的特性”。
一個杯子,之所有沒法裝滿水,是因為杯子里有石頭。想要把水裝滿,就得把石頭先給倒掉,重新再來。
一個出色的轉型者,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經驗,又要能夠擺脫傳統經驗的束縛,這考驗著每一個企業家的智慧。
對教育類新項目來說,將其拆分,實質就只有兩點,一是招生,沒有生源,如同沒有水的河流一樣,沒有任何生機;二是內容,沒有優質的內容,就像插在水里的花束,枯萎是必然的。
“對教培機構來說,第一批種子客戶一定是來自原有學科的生源。”張志軍反問道,“如果你自己的學生都不參加你的營地,想讓其他人買單,那更難。”
獲客無非分為兩步,只有從0到1,以及從1到N的區別。
先說從0到1,這實質上是要解決一個信任度的問題。有很多校長,他自身不愛運動,想要做一個運動類的教育項目,確實很難取信于家長和學生。
這就需要校長和老師們要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起自己的人設。張志軍建議道,“尤其是在雙減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下,不要隨便發布負面的消息,要把自己積極的一面展現出來。大家都很難,如果抱怨的話,有可能會被學生家長質疑是能力不行。”
正如曾國藩所說的,“打落牙齒活血吞”,苦練基本功是唯一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即便是不擅長競技類體育,也應該經營自己熱愛運動的人設, 從跑步、瑜伽這樣簡單運動開始。教育從來都是這樣,只有自己熱愛了,才能夠讓他人信任。
再說從1到N,這要解決的其實是體驗感的問題。讓參加活動的學員家長能夠自發性的裂變式傳播。在第一期活動中,張志軍將所有的利潤都用作視頻、照片等資料的留存,請專業的攝影師捕捉學員精彩瞬間。
營地類教育,擁有教育行業的特點,即便是親子類的營地,也是以孩子的體驗為主,最終買單的卻是父母。在很多時候,不是說孩子的體驗好了,父母就會買單。對企業來說,還要特別注意父母的體驗。
一般情況下,有些孩子是第一次和父母分開了,海帆教育會安排專門的人,隨時隨地拍攝視頻、照片,甚至直播孩子在營地的情況,做到讓父母們放心。
在最后接送環節,讓所有學員走紅地毯,給父母獻上一束鮮花,每個學員手上還有一個活動時精美相冊,這些都是父母事先沒有想到。
只有超預期,才能制造驚喜,唯有驚喜,父母們才愿意消耗自己的朋友圈,裂變式傳播。轉介紹,對于一個重新的出發的教培機構來說,可能是能否活下來的希望。
值得一提是,營地教育由于涉及到食宿、交通等多方問題,有大量的第三方合作,光自己做好還很難保證學員的體驗感,還需要會和第三方機構談判,占據主動權。
對于這點,張志軍的做法是用未來的客源,撬動現在的服務。簡單來說,就是扯虎皮,做大旗。具體來說,以食宿為例,酒店是休息的地方,對用戶的體驗感是非常關鍵的,為了能夠爭取到諸如早餐包間一類的服務。
可以作為長期客戶,每年能給酒店帶來上千個住戶的用戶去談。“只有讓對方看到你的價值后,才能爭取到更加優惠的價格, 更加優質的服務。”他說。
今年,海帆教育成立少年遠航體育公司,將營地項目拆分獨立出來。隨著專業化的加深,分開獨立運轉是必然的選擇。
周中做學科英語,周末做營地,海帆教育已將這種新商業模式落地。成功轉型營教育,給海帆帶來了驚人的變化。
一方面,是營收大幅上升,在營收上,已經和疫情前收入齊平。這個成績,跟一片哀嚎的同行來說,已經是難得的成績。
另一方面,機構和家長及學生的聯系更加緊密了,員工的積極性也提高的很明顯,用張志軍的話說,“又找到當初創業的感覺,護城河更深了。”
在張志軍的計劃當中,2022年~2044年,冬令營每年預計200~300人;夏令營,每年預計300人。再說單日營,從2022年開始,全年服務要超過1000人/次。
談到遠航體育公司,張志軍說道,將一線城市的孩子送往全國各地有特色地方, 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將全國各地的孩子聚到北京、西安、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體會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未來,張志軍暢想到:等疫情結束,讓中國的孩子漂洋過海,給世界上的孩子講述美麗的中國文化,讓世界上的孩子來到中國,參加中國特色的東夏令營是我們的目標和追求。
對于創業者來說,既要有獅子捕捉獵物一樣的野心,也要有兔子逃脫天敵一樣恐懼。顯然,營地,不論是從野心還是恐懼,都是教培機構一個認真要考慮的問題。
當前,營地教育的玩家主要有兩個,一是教育類機構,二是旅行社。
“教育類公司可以做旅游,但是旅游類公司做不來教育,營地教育核心在教育,而非營地。”作為過來人,張志軍給很多想要轉型的教培機構校長鼓勁,“放心大膽去做,學科比營地要難多了。”
因此,在模式的選擇上,張志軍建議,“初出茅廬”的教培機構選擇與第三方營地合作,而非自建營地。在他看來,教育公司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教育,選擇不同的營地合作,既避免了。
之所以如此樂觀,在張志軍看來,對學科教育起家的教培機構來說,最大的優勢是課程標準化,學科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體系已經極為完善了。拿英語來說,有人做課件,有人做分級,有人拆解語法,有人拆解單詞。
但在營地教育上,整個課程還極為粗糙,課程急需標準化和分級。分級對營地教育來說,可能是革命性的改變。
原有的營地教育,一個學員可能只去一次,對商家來說意味著高成本的獲客。如果能夠分級,就代表著學員可以復購,每一次都能夠學到不同的東西,教育公司也能降低獲客成本,進一步推出更好的課程。
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在改變,也許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本身。
教育的本質是服務,而商業化,則是能夠調動足夠多的社會資源,去做好教育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