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天天向上教育_天天向上大學食堂
■70 影響教育的名句熱詞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發展過程中誕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句熱詞,這些不同時代的名句熱詞見證了我國全面掃除文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教育強國的艱辛歷程,深刻影響和推動了教育改革發展,同時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觀念。我們特對不同時代的名句熱詞進行了梳理,評述這些名句熱詞對教育發展的推動作用。
——編者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毛澤東同志為少年兒童題寫的最著名的題詞之一。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幾十年來成為深入人心的班風、校訓,成為廣大青少年勤奮上進的座右銘,成為指導青少年學習、約束青少年行為的引導性、規范性的基本要求,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努力學習、奮發向上、成人成才。
1951年5月3日,蘇州市金閶小學8歲小學生陳永康,靈敏機智地配合解放軍抓住企圖炸毀學校的特務,并負傷。毛澤東同志得悉后,親筆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并派人將題詞制成了一面錦旗,送給少年陳永康。同時向全國青少年發出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號召。《革大改造報》在當年5月28日對陳永康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并刊發這個題詞,這是最早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公開報道。同年9月底,毛澤東在中南海設宴歡迎進京參加國慶慶典的各省代表團成員,馬三姐代表安徽團向毛澤東主席敬酒。馬三姐是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英雄劉四姐的原型,那時她才15歲。10月4日,馬三姐被接到毛主席家中。交談中,毛主席從書架上拿出一本筆記本,在扉頁寫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毛澤東主席的這一題詞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蘊含黨中央對國民教育的深厚情懷和殷切期望。早在1945年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1950年9月,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大會召開,提出了“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的口號,隨后掀起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掃盲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初,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全國80%以上人口是文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任務艱巨。正是基于這一文化教育需要的背景,毛澤東關心全國少年兒童的教育學習,關懷全國工農干部的教育學習,關注新中國文化教育建設高潮的到來,寫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光輝題詞。
隨著黨中央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政府對教育投入的日益增加,我國教育在整體上早已擺脫了貧困、短缺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發展全面提速,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事業發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盡管是為少年兒童而題寫,但卻蘊含著豐富的“學習思想”。毛澤東非常重視“學習”,并有專文論述“學習”問題,如《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文章雖然寫于1941年,但它所包含的哲理,如“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理論和實際分離”“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有的放矢”“實事求是”等,對當前如何去理解“學習”的真正含義,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迪意義。
當前,青少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力軍,是科教興國的中堅,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面臨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青少年要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健體、學會生活、學會交際和學會審美等。這既是當今和未來青少年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也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學習要求,亦是該題詞的深意所在。
重溫毛澤東主席對少年兒童題寫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回顧我國教育事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變遷,以銘記那段艱難的教育發展史,牢記黨和政府在教育發展道路上篳路藍縷的艱辛,激勵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19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