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木橋教育;心橋教育
最近,有關限制補課的政策引發了廣泛討論。我們需要思考,追求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是否得當。
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基因、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等多種因素共同塑造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學校教育難以消除這些差異,過分追求均等化不可避免地會損害社會的活力。
高考獨木橋模式就是一個典型。它過分強調應試教育,讓所有孩子朝一個方向發展,忽視了個性、興趣、能力等差異。在這種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家長和學生都不得不拼命內卷,希望站在橋的前列。
但是,獨木橋卻因人太多而日益擁擠。所謂的“教育公平”政策,其實結果都是讓橋面更窄,擁堵更嚴重。這究其原因,在于我們沒有認識到,真正的公平必須建立在提供多樣化發展路徑的基礎上,而不是窄化每一條通往高考目標的道路。
依靠行政力量統籌教育,無法照顧到千家萬戶的實際需要。禁止補課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還會剝奪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事實上,教育服務的供給也需要市場規律。將社會力量完全排斥出教育領域是不智的。合理的市場競爭可以淘汰劣質教培機構,也可以誘導更多機構向專業、個性化的培訓方向轉型,這些都契合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
但是,連續出臺各種限制政策,讓教培機構難以正常經營和創新。即使所有人都認可多樣化教育的需求,但在這種環境下也無人敢重新嘗試。結果就是進一步縮窄教育的空間,讓問題惡化。
當下,我們需要理性審視追求所謂“公平”的各項政策是否過于簡單化。個體差異不應該被無視或消滅,社會進步的源頭就在于充分尊重人的多樣性。
我們需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的成長機會。但公平不應該是采取同一模式,而應該在尊重差異性的前提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需要我們努力拓寬教育的路徑,尊重教育領域的規律,以及每個家庭的選擇。不應該設限競相追求卓越,而要讓每一個努力的孩子都能成為社會寶貴的財富。
只有當我們真正尊重差異、追求多樣,每一個孩子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多元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時,我們的教育才算真正公平,我們的社會才算真正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