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吧-幼兒教育網站大全
我得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當父母。你知道嗎?有時候,我們的愛,就像一把雙刃劍,既能保護孩子,也能傷害他們。就像我,一次又一次地在兒子的怒火中感受到自己的無力。
那天,我又一次闖入兒子的世界,看到他在電腦前慌亂地關掉游戲,我就像一頭被激怒的獅子,開始了我的“獅吼功”:“你這是在干嘛?老師講的你都聽進去了嗎?筆記寫了嗎?作業懂了嗎?你還有臉玩游戲?!”我還沒喘過氣來,兒子就把我推出門外,我氣急敗壞地在門外繼續咆哮。結果,兒子的反擊來得更猛烈:“你究竟想怎樣?非得我把命還給你,你才會開心嗎?”
我愣住了。這是我那個乖巧聽話的兒子嗎?我只是批評了他幾句,他為什么要這樣和我對著干?我付出了那么多,難道在他眼里,我就是個仇人?
我把這事兒和一個心理咨詢師朋友說了,她不僅沒安慰我,反而狠狠地問我:“你這是怎么當媽的?只會找茬罵人?情緒管理不懂?正面教育不會?就事論事不行?”我當時就傻了。朋友繼續說:“現在難受了吧?你這下應該能理解你兒子當時的感受了。”
她說得對。批評,不應該是我們用來折磨孩子心靈的武器。它應該是傳遞價值觀的方式,是激勵而不是打擊,是喚醒而不是壓抑。
你看,同樣是批評,有的孩子能夠因此改錯成長,有的孩子卻因此離家出走,甚至做出更極端的事情。這背后,是父母不同的批評方式,造就了孩子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就拿江西16歲的李正宇來說,他因為在學校表現不佳被開除,媽媽在接他回家的路上批評了他幾句,結果他憤怒地加快腳步,把媽媽甩在了十字路口,之后就消失了。直到9天后,人們才在他原來的學校找到他,他一直躲在籃球場的儲物間里,餓了就偷吃教室里的小零食。你能想象,他有多絕望嗎?他寧愿待在那樣一個又冷又臟亂的地方,也不愿意回家。當他再次見到媽媽時,他推開了她,說了一句“我不想和你說話”,就再也不理她了。
這就是批評的后果。父母責備孩子時,可能覺得這是愛的表達,但孩子的感受卻完全不同。當父母的批評充滿打擊、否定和人格攻擊時,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損,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加叛逆,不聽管教,任由不良行為持續。
網上有個關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調查,他們回憶起最痛苦的事,大多是來自父母的傷人批評:“你是廢物嗎?”“養條狗都比你有用。”“你腦子進水了嗎?”這些話,不會變成激勵,反而會摧毀孩子的尊嚴和信心。
心理學家錢志亮說過:“當孩子犯錯了,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責孩子、教訓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導他自我反思,喚醒孩子內在的自省能力。”批評的內核,應該是引導和鼓勵,是讓孩子“抬頭”而不是“低頭”。
國學大師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梁漱溟小時候丟了錢,他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用一張紙條引導他找到錢,并讓他自己意識到錯誤。這種批評教育,很好地培養了梁漱溟的自省意識。
孩子的改變,需要力量。我們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首先要放下成見和評判,看見和接納孩子。就像“南風效應”所說,評判或譴責孩子,只會激發他們的叛逆情緒。只有溫暖和煦的引領,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聽從父母的教導和建議。
在美國教育界,批評被定義為“有建設性的反饋”。正確的批評應該是有幫助、有益處的。父母想要孩子意識到問題,并及時改正,可以采用“二八定律”:
- 兩分道理,八分共情。教育家賈榮韜的兒子騎自行車撞了人,他沒有批評,而是先共情,然后幫兒子修車,最后兒子自己反思了錯誤。這就是共情的力量。
- 兩分批評,八分肯定。一個小女孩因為太注重打扮而學習不認真,媽媽沒有直接批評,而是先肯定她打扮得漂亮,然后提出希望她的作業也能做得漂亮。這就是“三明治效應”,在肯定的基礎上提出意見,孩子更愿意接受。
- 兩分建議,八分分享。一個父親發現兒子有“小情書”,他沒有直接揭穿,而是分享了自己的早戀經歷,給了兒子處理這件事的建議。孩子聽不進命令,但故事能引導他們。
為人父母,其實是一場修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用嚴厲的語言逼他們認錯,而是讓他們學會思考。我們要解決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上的問題。讓孩子主動自發地改變,比家長說再多大道理都來得徹底、有效。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讓批評沒有了“愛”,讓教育沒有了溫度,讓親子間只剩下滿嘴的說教。一個沐浴在愛和接納里的孩子,才能從心里生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成長為一個內心有愛、眼里有光、不負期望的孩子。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