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財經、想財經大學行知學院是二本院校,怎么樣
沒有人覺得不對勁嗎?
疫情放開了,經濟活動重啟了,期待的經濟復蘇卻沒有發生!刺激政策不斷,樓市逐漸松綁,降息降準,貨幣放水,刺激消費,刺激汽車等行業,經濟卻沒有起色,信心卻沒有恢復,就業還是很差,人們感受到的經濟依然寒冷!
歐美持續加息,歐美衰退預期,美國銀行業危機,俄烏戰爭,但是歐美股市新高不斷,日本、印度、韓國、臺灣股市都表現強勁,而不斷出臺刺激政策的A股卻巋然然不動。這太不符合常理,不符合邏輯。
上證指數日線圖
是股市本身的制度問題嗎?
A股本身確實問題很大,重融資輕投資,圈錢,退市不暢等等,但是以前這些問題也存在,也走過牛市,但是現在怎么就跟僵尸一樣了呢?難道有比股市制度本身更嚴重的問題?港股就不存在制度問題,但是表現跟A股一樣,簡直臥龍鳳雛。
聯想到人民幣的持續貶值,資金的外流。有沒有可能是資金持續從國內流出,流向歐美國家甚至日韓這樣的國家,從而支撐起了他們的經濟和股市?
資金流向哪里,第一看安全性,就是沒有戰爭威脅,或者被凍結、制裁的威脅。目前國際形勢,俄烏戰爭,中美競爭,臺海風險,會不會讓很多資金擔心安全問題而流出?
第二,資金看投資收益。國內GDP幾乎是逐年下滑,投資收益也一定是逐年下滑,對資金的吸引力也逐年下滑,資金出走也就可以解釋。國內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房地產見頂,高科技遭遇封鎖,外貿下滑,很難留住一些資金。
經濟和股市,不僅僅看當時的形勢,更看未來的預期,信心比黃金重要。從經濟和股市的表現看,顯然資金對國內的信心是非常低的,匯率下跌,股市成交量持續下滑,都表明了這一點。
對當前A股來說,沒有重大利好消息就是壞消息!
市場一直都對政策刺激抱有非常高的期待,所以一有小作文,股市就漲一波。不是靠股市本身的質量來支撐市場,而是靠政策刺激預期支撐市場,但是,每次哪個行業有利好,就漲幾天,然后馬上就跌下去,熱點不持續,資金短期獲利就出逃的特點非常顯著。
深成指周線圖
單純看走勢,深成指和創業板指最明顯,跌破大三角形震蕩區間后,一直沒有再次站上去,反而震蕩走弱,離2022年4月的低點越來越近。
股諺講,不破不立。在沒有重大利好政策刺激的情況下,股市持續弱勢震蕩的情況下,破位下跌,跌透了以后再走出上漲行情的可能性上升。否則,會持續磨底,持續很長時間,跟僵尸一樣,不斷消耗市場資金,不斷消耗市場信心,股民會不斷的虧損,直至沒有人相信還有行情的時候,最后才絕境重生。
A股就像是扶不起的阿斗,廣大有識之士,最好放手讓他去經歷風雨,不破不立。只有下跌才是檢驗價值的最好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