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餐盒在回收站點打包后準備送往再生工廠“重生”(攝影:培坤)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認為,在政策引領與全產業鏈協同下,與美團青山計劃共同推動的餐盒社會化回收和高值化利用體系初步建立。未來將繼續破解飲品杯回收難題打通回收鏈路,依托技術創新提升再生利用效能,攜手構建更完善的塑料回收生態,共創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范式。
作為平臺企業,美團始終著力帶動更多生態伙伴共同參與,讓環保行為“看得見”,形成“平臺引導、商家響應、用戶參與”的良性互動生態圈。今年4月,美團聯合行業機構、27家飲品品牌和產業鏈伙伴共同發起的“好杯新生”環保行動,通過線上引導、線下體驗、參與后獲得獎勵等方式,帶動消費者共同推動一次性飲品杯回收率快速提升。此外,美團建立“商家青山檔案”,對“無需餐具”執行率高、提供小份餐品助力減少食物浪費的商家給予流量扶持,并授予“助力低碳消費”等徽章。目前,已有超過260萬商家擁有線上可見的“商家青山檔案”。
另一種“看得見”則是讓環保成果被看到。美團青山計劃已經與多個品牌合作,利用餐盒再生粒子制成10余種餐盒回收再生制品,包括運動服裝、文具、單車擋泥板、包裝盒等,提升公眾對餐盒再生利用的認識度、感知度。
立足更廣闊的發展維度,青山計劃也在努力擴大綠色成果的受益范圍。目前,青山公益已累計支持15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200多個公益項目,通過自然守護行動、潔凈自然行動、青山公益城市森林、生態志愿服務等項目,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零廢棄倡導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發展 青山計劃發布2030年新目標
綠色低碳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助力。美團青山計劃通過設立“青山科技獎”鼓勵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投身環保科研,目前已舉辦四屆,39位青年科學家獲獎,每人獎勵金額100萬元,獎金用途不限。同時,通過資助“科創中國”環保科技創新示范項目,為綠色發展謀求新的可行之路。
“將塑料餐盒變成衣服”,聽起來有點科幻的場景在青山計劃的支持下成為了現實。由東華大學聯合上下游合作方開發的“回收聚丙烯餐盒的高值化應用”項目,突破了塑料餐盒制備細旦聚丙烯纖維和高強度聚丙烯纖維的關鍵技術,并制成運動速干T恤,為塑料餐盒拓展了又一個具備較高價值的回收利用場景。在2024年12月的深圳馬拉松比賽上,由再生塑料餐盒和塑料水瓶制作的斗篷,也成為了備受參賽選手歡迎的“黑科技”禮物。
面向未來,美團青山計劃發布“2030目標”。一方面,將推動美團各業務低碳轉型,持續豐富全平臺低碳消費場景,帶動400萬商家提供綠色供給,7億用戶踐行低碳消費行動。另一方面將設立“綠色包裝與回收基金”,與生態伙伴和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力,助力包裝生態設計與回收再生水平提升,推動平臺入駐商家綠色包裝使用率達到50%,項目覆蓋區域塑料餐盒及飲品杯綜合回收利用率達到40%。青山計劃將繼續聯動百萬公益商家,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零廢棄議題開展環保公益項目,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表示,未來將更深度結合用戶消費場景,把平臺連接力變成生態守護力,打造一個“人人可參與、人人愿參與”的綠色低碳消費生態;同時以“科技支撐+公益驅動”的雙重力量,與生態伙伴們共同探索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共筑綠水青山。
作為戰略合作伙伴,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徐光表示,基金會見證了美團青山計劃從包裝減塑的探索,到構建全產業鏈綠色生態的實踐,生動詮釋了“商業向善”與“環保同行”的理念。青山計劃八年踐行,不僅為行業樹立可持續標桿,為公眾筑起環保橋梁,更是將企業責任融入守護綠水青山的時代使命,成為“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展現了引領綠色發展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