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當代學者、作家周國平 國是直通車 汪俐辰 攝
周國平認為,養老有社會維度、物質維度、精神維度,無論是養老制度、養老社區建設,還是老年人的醫療護理等,都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但同時也應該關注養老的精神維度。
“根據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退休后約有20年左右的光陰,在這些光陰中,老年人也可以有很好的精神生活品質。”
周國平結合自身退休以來的生活體驗給老年人提升精神生活品質提出建議。
一是閱讀。“老年是閱讀的好時光。”周國平說,法國哲學家蒙田曾說過,人生有三種美好的交往,第一是知心的朋友,第二是恩愛的伴侶,第三就是閱讀。前兩種需要靠運氣,讀書卻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建議老年人可以有計劃地讀書。
二是旅行。“讀書之外,旅行也是提升精神生活的好方法。”周國平表示,旅行之前做一些功課是有必要的,有助于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旅行也會因此收獲很大,不要僅僅“到此一游”。
三是藝術。繪畫、書法等藝術門類是老年人提升精神狀態的很好方式。
四是寫作。周國平建議老年人寫自傳和回憶錄,將自己的一生做一個回顧,記錄下感動的人和事,記錄下難忘的時刻。
五是溫暖的人際關系。周國平認為,溫暖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強調親情,老人在與子女的相處要有溝通的主動性、要開明、要寬容、要和孩子求同存異。
周國平建議,老人應該有主動養老的意識,對老年生活應該有自主的意愿和規劃。
結合上述思考,周國平認為,精神維度、主動養老直接影響養老的心態和品質,養老機構應該關注養老的精神維度、鼓勵養老的主動意識。“養老社區要關注精神維度,尤其是針對活力長者,可以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比如,讀書會、音樂會、書畫展、文化旅游等。”
周國平還對“城心養老”的模式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傳統養老社區基本都在郊區,地處偏僻,離子女和大醫院比較遠,且多是封閉式管理,可能形成情感孤島。而“城心養老”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選址在城市核心地段,一箭三雕:一是可以親近子女、享受親情;二是臨近醫療,離大醫院比較近,醫療資源無縫對接;三是臨近人間煙火,“城心”離交通軌道樞紐和繁華商圈近,生活氛圍濃郁,讓老人感覺到“我依然是這個社會中的人”很重要。
“前不久,我寫了一本書,標題叫做《年齡是一個謠言》。我認為,一個人不應該由年齡來定義自己的狀態。當下的心態好、當下的生活狀態好,那么你就是年輕的。從我個人來說,我的養老是一種‘不養老的養老’,我把‘老’養成年輕的狀態,這是我的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