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北京國家速滑館開賽。圖為宇樹科技機器人在1500米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1500米決賽中,靈翌科技隊的H1機器人以6分34秒取得冠軍,天驕隊的天工Ultra和宇樹科技隊的H1獲得亞軍和季軍。靈翌科技是宇樹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公司機器人此前的最好成績比當天的更好,希望未來能取得更好成績,推動整個行業更好發展。
“1500米比賽更為考驗機器人關節結構、散熱能力、環境感知與自主平衡能力。”來自城市之間科技隊的薛清恒觀察到,相較于今年4月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機器人算法進步明顯,本屆運動會上摔倒等故障發生率下降。
除常規運動項目,本屆運動會還設置物料搬運、藥品分揀等實用化場景賽。其中,藥品分揀比賽要求機器人具備精準識別藥品、快速分揀和準確分裝的能力,為機器人商業化應用提供實踐案例。
當天,來自中國人民大學RUC-HUHA戰隊的趙藝涵與同學一起,操作機器人參加藥物分揀比賽,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上百臺機器人同場競技。
中新社記者看到,該戰隊參賽機器人包括一個底盤和兩個機械臂。趙藝涵表示,比賽中,操作員頭戴VR設備,間隔5米至6米,通過設備操作機器人依據處方的要求,從藥品架取藥并放到工作臺上。
趙藝涵說,在醫療場景落地前,機器人需解決高性能計算與訓練數據等問題,包括拓展真實數據訓練與模擬數據訓練、降低數據采集成本,推動機器人更智能、高效地完成任務。
賽場外,觀眾也正和機器人一較高下。在場館環廊處,市民格先生與來自探索極限隊的乒乓球機器人進行了一輪單打“比賽”。“機器人的觀察能力較強,但反應速度還有待提高。”他說,要想接住更多球,機器人運動員還應加強學習和“手速”訓練。
這臺乒乓球機器人為北京大學與智源研究院共同研發。北京大學博士生王昊告訴記者,乒乓球機器人主要通過攝像頭進行球體運動的視覺捕捉,進而實現軌跡預測。團隊在機械臂附近設計擊打面,根據預測的乒乓球到達位置做出擊打動作。他說,目前該機器人的研究處于前期階段,需在實戰中收集更多數據再訓練模型,實現擊打策略升級和球技進步。
薛清恒認為,運動會等專業賽事的舉辦,不僅讓機器人企業擁有展示與檢驗技術成果、推動創新的舞臺,還讓公眾有機會與機器人近距離接觸、互動,“雖面臨諸多挑戰,但人機共生的時代終將到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