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采觀察·解碼“十四五”】乘“數”而上 民生保障持續“升溫”
說到數字中國,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真切體驗。當前,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11.23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高達79.7%。在這樣的數字基礎上,近年來,我國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愈發加快,那些融入到我們生活細節里的新變化,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個?
眼下,暑期文旅正熱鬧,趁著周末我也扎進博物館“尋寶”,發現數字展廳是打開歷史的“隱藏副本”。戴上VR眼鏡站定,前一秒我還在玻璃柜外欣賞的文物,下一秒就“活”了過來,很多游客和我一樣,直呼“過癮”。可見,這種“數字生活”的魅力,大概就在于讓我們與歷史產生更鮮活、更直接的鏈接。
其實不只文旅領域,“十四五”以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數字服務,已在更多民生場景中落地生根。譬如,隨著5G網絡和農村電商的發展,手機成了“新農具”、數據成了“新農資”、直播成了“新農活”,有效帶動著農村居民增收致富。智慧醫療服務擴面也在提速,全國醫保碼用戶超過12億人,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6億人次。
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數字服務還在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上海等地推行“智慧養老”新舉措,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便會自動報警,讓社區治理有了防患于未然的韌性。同時,數字技術更顯著提升了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例如,過去為新生兒辦理業務需要往返多部門提交材料,如今在線上完成信息填報后,相關數據通過跨部門共享機制自動流轉,多個事項可在幾天內高效辦結。
總之,數字技術為民生保障注入的動能,從來不是代碼的堆砌,而是以“人”為核心的溫度傳遞。細微處的改變,也印證著“十四五”期間數字服務從“可用”向“好用”“愛用”的跨越。當11.23億網民的數字生活不斷升級,我們愈發清晰地看到,面向未來,數字中國的建設刻度,最終要以民生改善的溫度來丈量,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在數字浪潮中收獲“穩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