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里,海歸博士正與本地茶農一起尋找商機,“大自然辦公族”將竹林溪澗變成創意工坊,線上還有7萬多名“云村民”出謀劃策,推動村里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這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20年里,從“賣石頭”到“賣風景”再到“賣文化”,人才的活水沖破了當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壁壘。據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介紹,2022年,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計劃,邀請全球英才來村里創業筑夢,青來集就是一個落腳的平臺。“‘兩山’理念轉化,人是關鍵,不僅要留住青山,還要引來青年。”
青來集是余村的創業孵化空間,通過“陪伴式成長”的服務體系和“參與式共創”的共建機制,讓青年人融入鄉村、大展拳腳。青來集已入駐企業23家,吸引來村青年1000余人,他們口中的“流量”“IP”等新詞為鄉村帶來無限可能。
云梯科技是最早“扎”進青來集的企業之一,一來就收到“大禮包”。“辦公場地租金前3年全免,還提供研發補貼,辦證辦照也有專門指引。”云梯科技合伙人王超說,營商環境和區位優勢讓這里充滿了吸引力。
推動理念轉化的系統性變革在浙江各地發生,金融領域的變化也同步進行。
青來集向西80公里,湖州銀行綠色金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正通過“綠貸通”平臺為一家紡織企業辦理轉型貸款申請。
2018年,湖州發布國內首個區域性融資主體ESG評價體系,為企業精準“綠色畫像”,到現在,該體系已迭代至5.0版本,納入碳效表現、畝均效益等55項指標,給2.3萬家企業貼上綠色標簽,并推動20家銀行將評價結果納入信貸流程,企業“綠色表現”直接掛鉤融資支持,每一片竹林、每一次減排都能在資本市場找到定價錨點。
浙江明境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受益者之一。2020年,公司啟動危險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在項目推進的關鍵階段,資金成了“攔路虎”。“前期已經投入不少錢,一時也沒有合適的抵押物,讓人著急。”公司創始人吳健說。一籌莫展之際,湖州銀行授信1.4億元,精準解決了設備采購、基地建設的資金難題。如今,明境環保年危廢處置能力達18.68萬噸。湖州銀行行長謝耀霆說,“這是在用今天的信貸資源,為子孫后代預存一片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的價值,還在于因地制宜的“內生覺醒”,探索出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步入紹興市越城區低空經濟配套產業園,無人機的低鳴取代了往昔高耗能設備的噪音——這里的前身旗濱玻璃廠地塊,曾是區域能耗與排放大戶。“隨著‘雙碳’目標推進,這一地塊成為轉型升級的重點。當區里搶先布局低空經濟賽道時,便決定將其打造為低空經濟配套產業園。”越城區經信局投資科科長丁裕玨介紹,越城區對該地塊實施二次開發,騰出發展空間,注入綠色元素,實現土地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的雙提升。
這是越城向新、爭新的速度:去年11月簽約后,越城區迅速啟動廠房建設,僅用時1個多月便實現企業正式投產,目前已經完成縱橫云飛、大鵬縱橫等企業的落地。
騰籠換鳥打破了路徑依賴,抱團發展則構建起利益共享機制。2021年,安吉縣提出片區組團發展模式,天荒坪鎮、上墅鄉、山川鄉“1鎮2鄉24個村”聯動,組成“大余村片區”,拉開了50倍的發展空間。
“傳統縣域發展中,相鄰村鎮常因資源分散、產業同質化,容易導致‘內卷式競爭’。”安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葉愛陽介紹,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抱團聯動,將發展較為快速、溢出效應較為明顯的大鄉鎮資源,導入到可承接的小鄉鎮,很快壯大了整體發展規模。2024年,大余村片區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81.9萬元,同比增長11.5%。
這種協同效應在產業層面同樣顯著:杭州臨平打造“中國綠港”,培育地標型龍頭企業,2024年實現綠色能源產業產值531.82億元;嘉興港區打造氫能產業鏈、創新鏈和應用鏈,已吸引超過30家氫能企業……以外因激活動能、以內生重塑肌理,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一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奔赴的畫卷已從余村的竹林深處走出,在之江大地和更大范圍內鋪展。
(經濟日報記者 牛 瑾 李 景 曾詩陽 原 洋 朱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