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破解“供需錯配”,中國多部門合力促消費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劉育英)“老百姓想要什么、喜歡什么,政策就引導鼓勵企業琢磨什么、生產什么。”針對消費領域的“供需錯配”問題,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謝遠生說。
27日,謝遠生解讀《關于增強消費品供需適配性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時表示,適配,就是消費品生產供給端主動適應消費趨勢變化,從產品設計開始就精準匹配多元消費需求,實現供給和需求的雙向奔赴,在質量、結構、效用等方面動態匹配。
當前,中國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數據顯示,中國消費品品種總量已達到2.3億種,家電、家具、文體用品、服裝家紡等100多個品類產量全球第一。
中國企業以強大的制造能力支撐、以極快的速度響應技術的升級和消費者需求的細微變化。柔性制造帶動“小單快反”式生產變革,服裝等行業“兩天打樣、三天出貨”成為普遍趨勢。
然而,在市場繁榮的背后,“供需錯配”這一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成為制約消費升級的關鍵瓶頸。
例如,部分產品供給過剩和優質供給不足并存,國內首飾、箱包、化妝品等領域的高端品牌還比較少;部分消費熱點尚未完全充分供給,老年用品、智能終端、低空觀光、IP衍生品等個性化供給數量和質量尚不能滿足需求。在服務嬰幼兒和學生群體方面,市場上相關產品還存在功能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甚至還有安全隱患等問題。
針對破解供需錯配,《實施方案》設定了兩階段目標:到2027年形成3個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級消費領域和10個千億元級消費熱點;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給與消費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謝遠生介紹,《實施方案》聚焦供需錯配的主要領域和堵點環節,部署了五方面重點舉措:拓展增量,加速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應用;深挖存量,擴大特色和新型產品供給;細分市場,精準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場景賦能,培育消費新場景新業態;優化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條件。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牽頭部門,還將推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消費品產業深度融合。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司長吳越濤表示,國家發改委將從三方面發力:加強技術引領,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提升品牌標準,務實辦好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聚焦民生需求,加強停車位、充電樁等便民設施建設,并引導企業加大優質適老化產品供給等。
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負責人楊枿介紹了商務領域的三項工作:抓政策,持續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今年前10個月已帶動銷售額超2.4萬億元;抓活動,開展精品首發季、老字號嘉年華等專題活動;抓載體,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司長繆沐陽提出,將支持優質文旅產品上新,如擴大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范圍;推動消費場景煥新,如引導非遺工坊提質增效、打造非遺市集;引導消費活動出新,如打造“跟著演出去旅行”等品牌,并落實好離境退稅政策等。
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市場稽查專員嵇小靈強調了維護市場秩序的重要性。他表示將強化專項監督,如實施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三年行動;加大執法力度,開展“守護消費”鐵拳行動;完善標準認證體系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