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換了倆燈泡,就要收費240元?” 家電維修市場亂象調查
“一個150元的配件收費899元,最后還沒修好!”回憶起不久前維修冰箱的經歷,湖南的毛女士氣憤不已。
今年7月,毛女士發現家里的冰箱突然不制冷了。當晚9點,她通過某平臺預約上門維修服務。半小時后維修師傅到達,檢查后稱“主板損壞”,隨后報出一連串費用:主板899元、夜間服務費30元、檢測費30元,共計959元。
盡管覺得“維修價格過高”,但擔心冰箱里的食物變質,毛女士還是支付了這筆費用。維修完成后,師傅信誓旦旦地表示:“絕對修好了,質保90天。”不料第二天早上,冰箱再次出現故障。再上門時,維修師傅不僅改口冰箱故障的原因,還擺出一副“不加錢沒法修”的架勢,又開始新一輪漫天要價。毛女士堅決拒絕后,雙方不歡而散。
亂收費、調包零部件、虛假售后……《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少消費者在家電維修過程中,陷入“維修變坑錢”的困境。
漫天要價
“維修師傅第一次檢查說是‘主板損壞’,第二次卻改口稱‘壓縮機損壞’,讓我不得不懷疑他的專業性。”毛女士回憶說,冰箱首次維修后再次故障,她向平臺反映,平臺派了同一名維修師傅上門,得出的故障原因卻完全不同。“他說如果不通過平臺私下維修,500元就能修好。那我昨天花899元換的主板豈不是白換了?”
維修師傅堅持“不給錢就不修”,向平臺投訴又石沉大海。最后,毛女士只能通過冰箱品牌官方售后預約了維修,前期花費“打了水漂”。更讓毛女士氣憤的是,她事后查詢發現,維修師傅報價899元的主板,在網購平臺同款僅售150元,溢價近6倍。
“這種維修無異于騙錢。”毛女士直言。
她的遭遇并非個例。今年10月,北京一名租戶向業主張先生反映,房屋內有兩處燈泡不亮。張先生在某生活服務平臺,預約了一家維修公司上門服務。
維修前,張先生已和租戶明確溝通:若經維修人員檢測為線路故障,需等其到場后再處理;若僅為燈泡損壞,可直接由維修人員更換。張先生預判,即便更換兩個品質較好的普通白熾燈泡,總費用應在幾十元左右。然而,維修人員更換燈泡后,向張先生提出240元的收費要求,遠超預期。
“上門換了倆燈泡,就要收費240元?怎么會這么貴?”面對張先生的質疑,維修人員解釋稱,所換燈泡是高端產品,采購過程產生了路費及時間成本,加之上門安裝的人工費用,兩個燈泡按每個120元收費“很合理”。張先生聽后十分詫異:“準備維修材料本就是維修人員分內之事,為何要把這個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電商平臺上,同款燈泡最貴的不超過30元,難道上門安裝燈泡就能隨意加價?”
張先生要求維修人員提供燈泡采購憑證及人工費收費標準依據,但均被對方以“市場采購無需憑證”“從未遇此要求”等言語搪塞。維修人員情緒逐漸激動,張先生擔心發生沖突,且考慮到涉事金額不高,最終無奈妥協,支付了費用。
“這純屬吃虧買教訓。”張先生總結說,以后再也不會在沒確定收費標準前選擇上門維修服務了。
2023年10月,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布《江蘇省家電服務滿意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在維修費用方面遇到過問題。其中,“收費標準不透明,平臺顯示價格與實際收取價格有差異”“收費過于昂貴,遠超市場價”問題較嚴重。
偷換零件
采訪中,還有消費者反映,即便是“修好”的家電,同樣可能存在問題。
今年夏天,廣東羅女士公司的空調突然不制冷了,她通過某平臺聯系維修師傅上門處理。更換配件并支付費用后,出于公司管理要求,羅女士特意留存了新舊配件的對比照片。可不久后,空調再次發生故障。原維修師傅上門檢查后,只含糊表示“可能是線路問題”,給出的維修報價高得離譜。
權衡之下,公司決定直接更換新空調。之后,羅女士再次按照公司規定,對新舊空調拍照留痕。檢查時,她意外發現舊空調維修時換上的新配件竟變得“破爛不堪”。電話質問下,師傅才吐露實情:聽說要更換新空調,他便私自拆走了剛換上不久的新配件。更令人氣憤的是,當她要求歸還配件時,對方竟指責她“小題大做”,還理直氣壯地說“大家都是這么做的”。經過反復溝通,師傅才不情愿地將配件歸還。
陜西馬先生的吸塵器維修經歷同樣曲折。因操作不當導致吸塵器進水無法正常使用,他在網上選中一家評價尚可的維修店咨詢。店家初步判斷“可能是電機故障”,讓他寄機檢測。可機器寄到后,店家突然改口,稱損壞嚴重,除電機外,電池和手柄也必須更換。
“寄出去時電池明明是好的,機器也能正常開關機,只是啟動不了,怎么突然要換這么多配件?”馬先生當即提出終止維修,要求寄回機器。見他態度堅決,店家隨即讓步,表示“只換電機即可”。“當時想著能修好就同意了。”馬先生說,幸好寄修前把機器里里外外拍了照片,“就怕出了問題說不清楚”。
果然,吸塵器寄回后,馬先生拆機檢查發現原裝電池被調包。“老板起初還狡辯,我把前后對比照片發過去,他才無話可說,不僅寄回了原裝電池,還作出了賠償。”馬先生慶幸地說,“要是沒留證據,被換了可能都發現不了。”
記者調查發現,多名消費者反映有類似經歷。正如一名消費者所言:“部分維修師傅用舊件冒充新件、偷偷調包原裝配件,這類行為已經突破了職業道德底線。”
“李鬼”售后
更令人防不勝防的是,不少消費者以為選擇“官方售后”就能規避風險,卻沒想到撞上了精心偽裝的“李鬼”。
2024年6月,安徽張女士父母家的冰箱突然罷工,其父親在網上搜索該品牌“官方售后電話”后聯系了維修師傅,支付420元維修費用后問題暫時得到解決。可今年5月,冰箱再次故障,張女士母親搜索后聯系的另一名“官方售后”師傅上門維修時竟報價1200元,被拒絕后還強行索要上門費。心存疑慮的張女士致電品牌官方客服核實,才驚覺父母兩次聯系的竟都是冒牌售后。
同樣在安徽的何女士,也掉進了“假官方”的圈套。今年3月,她家電視出現故障,網上搜索時,頁面頂部的電話讓她誤以為是本市官方售后。聯系后對方要求添加企業社交賬號發送故障照片,何女士特意與對方確認“是不是某品牌售后”,對方一句“我們是品牌專業維修”讓她放下戒備。
溝通時,對方承諾“維修費220元,材料費另算,修不好退款”,何女士便同意了。然而,師傅上門僅檢查幾分鐘就聲稱“電視不值得修,需花1000多元換屏”,何女士決定不修并要求退還220元,卻遭到拒絕。“師傅根本沒修,上門費我可以接受,但維修費總得退吧?”直到退款糾紛爆發,她才查明對方根本不是品牌官方售后,發生問題后根本找不到人解決。
記者實測發現,在瀏覽器搜索“某品牌售后維修電話”時,排在搜索結果前列的全是第三方維修公司的廣告,且多采用與官方格式相似的以400開頭號碼,極易造成混淆。多名消費者反映,自己曾被這類“李鬼”售后電話欺騙,直到維修失敗、投訴無門時,才偶然聯系到真正的官方客服。
“滿心以為找的是官方售后,沒想到是‘李鬼’上門。什么時候消費者選擇家電維修,才能不用再擔心被‘宰割’呢?”采訪中,有一名消費者發出如此感慨。
□ 本報見習記者 于天航
□ 本報記者 張守坤
稿件來源: 法治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