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監管新規 非標資產影響或被夸大
【銀行理財監管新規 非標資產影響或被夸大】
7月27日,一則有關銀行理財監管新規的消息讓整個市場不安寧,當天上午A股收盤前出現快速跳水走勢,不少分析人士認為,A股的震蕩或與新的銀行理財監管征求意見稿有關。
證券時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尚未定稿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文件顯示,相較于2014年出臺的征求意見稿,此次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業務資質實行分類管理、對所投資的特殊目的載體對接的資產進行限制、禁止發行分級理財產品等均是新提法。不過,目前征求意見稿尚處于討論階段,并未最終確定,有傳聞稱正式版本預計10月份左右對外公布。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去年末就突破23萬億元大關的銀行理財,未來發展困境日益凸顯,負債端成本難以快速下降,資產端投資收益卻難以提高;在此背景下,如果監管新規又在準入門檻、業務類型、投向方面給出更嚴格的監管,勢必會降低銀行理財業務規模以及銀行的價差收益。但對監管來說,雖然此份流出的文件并非最終的定稿,但其中透露出金融降杠桿升級、防范交叉風險的監管思路。
非標資產影響或被夸大
雖然媒體報道過新的銀行理財監管規定會對銀行理財業務資質實施分類管理,以及禁止發行分級理財產品,但這兩項并非真正的新變化,此前監管部門也都單獨提出過。
對比2014年的征求意見稿,此次新調整的文件中,不少人士認為,最大變化莫過于對所投資的特殊目的載體對接資產進行限制。文件要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投資的特殊目的載體不得直接或間接投資于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符合銀監會關于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相關監管規定的信托公司發行的信托投資計劃除外”。
根據文件定義,特殊目的載體包括但不限于其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投資計劃、除貨幣市場基金和債券型基金之外的證券投資基金、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資產管理計劃和保險業資產管理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等。也就是說,非標資產若要對接特殊目的載體,只能是信托投資計劃,其他形式均被禁止。
這一條的影響可能對銀行來說并不大,但對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的沖擊或更強烈。一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整體來看,銀行理財尤其是大型銀行還是以通過對接信托投資計劃來投資非標資產為主。“走信托通道一直是傳統主力,銀行也都用慣了,只是后來資管計劃等通道費用更低,才陸續有銀行通過資管計劃投資非標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