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山體垮塌追蹤:暫未發現人員傷亡
德陽綿竹市老漢(旺)清(平)路小崗劍路段高位山體垮塌災害搶險救援1月21日下午5時最新消息:
目前,600余人的正全力投入搶險救援工作,采取的搶險救援措施主要包括:
(一)構建應急搶險指揮體系。成立“1 19”漢清路小崗劍山體垮塌搶險救援指揮部,下設應急搶險救援組、災發時段車輛行人通過核查組、險情監測監控組、醫療救護保障組、交通管控組、沿線鄉鎮群眾生產生活保障組、綜合協調及后勤保障組等7個工作小組,德陽、綿竹兩級政府與省政府應急工作指導組形成三級聯動指揮體系,指揮部已先后召開10次會議會商研究部署搶險救援工作。
(二)全力搜尋核查確保生命安全。通過六種方式全面核查,暫未發現人員傷亡。
一是通過調集生命探測儀和搜救犬,在垮塌現場先后開展了6輪次生命體征探測,出動1架無人機現場勘查災情,目前暫未發現有生命跡象。二是組織移動、聯通、電信公司采用通信定位技術進行探測、篩查,排查山體垮塌區域該時段通訊信號1500余條,證實持機人均安全。三是通過比對垮塌點上下路段車輛通過視頻資料,對102臺過往車輛進行排查核實,已證實78臺車輛及駕駛人員安全,其余24臺車輛無法通過電話方式核實(12臺車主預留電話錯誤,4臺車主預留電話為空號,1臺車主電話停機,1臺車主預留電話多次撥打無人接聽,2臺車主關機,2臺車是套牌車,2臺車是無牌車),正通過人口信息查找。四是對有車輛可能經過事發地的10戶企業進行排查,未發現有失蹤人員和車輛。五是對事發地附近的3個鄉鎮進行拉網式入村入戶走訪,截至目前清平鎮2600余人已核查完畢,漢旺鎮、天池鄉正在全面核查,暫未收到失蹤車輛、人員的報告。六是通過電視、報紙、網絡向社會發布信息,目前尚未收到失蹤車輛、人員報告。
(三)加強災情監測防止次生災害。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四川省地礦局化探隊專家到現場對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情況進行了評估。安排100名警員在垮塌區上下路段設立卡口,實施斷道警戒。在垮塌體對岸、上下路段設置4個監測點,安排專人24小時監測垮塌山體、路段地質地表毀損情況和河流水體變化情況,確保不發生次生災害。組織600余人,出動40臺套機具按照專家指導方案,全力轉運塌方體,持續搜尋有無車輛、人員掩埋情況。
(四)保障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對可能受交通中斷影響的相鄰鄉鎮物資儲備情況進行全面摸底,目前物資儲備充足,能夠滿足正常生產生活需要。可代替受災中斷的老漢清路通行的在建綿茂路(漢旺—清平段)隧道已具備人行通行能力,能夠保障群眾應急通行和應急物資運送需求,并已安排專用車輛免費轉運確需出行的群眾和物資。目前,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目前,搶險救援工作仍在繼續,接下來的重點將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繼續高密度大范圍搜尋核查。始終把人員搜尋救援放在第一位,盡一切努力,采取多種手段全面仔細核查,抓緊確認有無車輛和人員被塌方掩埋。全力組織好現場搜尋和生命探測;在事發地周邊鄉鎮充分依靠基層組織和企業,進一步發動群眾開展拉網式全覆蓋核查,逐戶調查走訪,核實準確所有在災害發生時間段前后通行小崗劍路段的車輛和通行人員;在全市或更大范圍內進一步核實有無失聯車輛、人員。
二是繼續抓好災害現場搶險排險。進一步加強災情分析研判,在省國土資源廳、省水利廳和省交通運輸廳等有關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深入研判高位山體垮塌災害的誘因及發生次生災害的可能性。按照省、市專家會商制定的救援技術方案和防治措施,科學開展搶險救援工作。對垮塌路段的山體、道路、河道實施綜合整治,對可作業的工作面,最大限度地安排人力和機具開展作業,加快搶險搜尋和搶通保通進度,并于今年汛期前完成堵塞河道的清淤除險防堵工作;加快綿茂路建設,盡早實現通車,替代老漢清路的通行;同時,抓緊制定老漢清路改造方案,最大程度保障群眾和車輛安全方便通行。
三是繼續做好管控監測。通過電視、報紙和網絡發布交通管制公告,進一步加強現場交通管控,全路段設置地災預警哨,嚴禁無關社會車輛、人員進入搶險救援現場,維護好搶險救援現場秩序;繼續做好垮塌區域監測,實行隱患點24小時監測值守,堅決防止次生災害引起人員傷亡。
四是全力保障群眾生產生活。進一步做好搶通保通工作,確保周邊群眾的交通出行安全和生產生活便捷,抓好漢清路沿線群眾和企業的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應急通道安全保障;組織干部繼續深入群眾,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確保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搶險救援指揮部明確表示,后續搶險救援工作情況將會及時通報。(四川日報記者 朱雪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