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滑雪場的“牧民”教練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6日體育專電(王菲 于濤 白佳麗)今年27歲的阿依冬·胡爾班永遠都是樂呵呵的,作為絲綢之路滑雪場的專業滑雪教練,“十三冬”開始后,阿依冬成為了賽場聯絡員。比賽一開始,他比平時更忙了。
趁著滑雪場沒有賽事,阿依冬忙活著“十三冬”閉幕式的彩排。“閉幕式上有我們滑雪教練的表演,到時候一定要滑得精彩。”阿依冬興沖沖地說:“有比賽的時候我負責保障工作,瞧那高山滑雪賽道上的旗門和防護網,就是我們插的。”
阿依冬是地處天山山谷的水西溝鎮廟爾溝村村民,祖祖輩輩在大山上放牧為生,與當地牧民一樣,阿依冬從小也喜歡在山坡上滑野雪。2009年,高中剛畢業的阿依冬決心去應征滑雪教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變身專業滑雪教練,從此“野路子”走向了專業化。
此前,阿依冬的滑雪本領幾乎來自天然“野趣”。“8歲那年,我有了第一個屬于自己的滑雪板。我還記得有一天,父親拖著兩截長長的竹板回家,蹲在院子用小刀把竹板四周的刺削得光滑,我好奇地看著父親把竹板的一端小心地掰彎再伸直,反反復復了很久。”阿依冬回憶說,“父親告訴我,這是送給我的滑雪板。當時那個高興勁啊,我記得都來不及聽完父親囑咐怎么滑,抱著它就往雪坡上跑,踩著新雪板一遍一遍從雪坡上滑下來。”
對于山里放牧的牧民來說,滑雪遠不止是娛樂那么簡單,更多的時候倒是必須依賴的外出方式。牧民下山基本都靠滑雪,所以很多人都有不錯的滑雪技藝。“父輩們滑雪時,連竹板都沒有,削幾塊木板綁在腳上就能滑,甚至不用繩子,踏著木板都能走。我們這里的孩子,看著父輩們滑雪長大,會滑雪是很自然的事!”
阿依冬10歲那年,山上修建了第一家專業滑雪場。“那個滑雪場并不大,我們一群小伙伴趁著課余時間,央求老板讓我們滑雪,我們干點零活作為補償。”
2009年起,滑雪運動流行開來。正規化、現代化、規范化的滑雪場開始相繼在阿依冬家鄉落戶。“從那時起,我們不少牧民開始應征滑雪教練,我們是這里滑雪興盛的見證者。”阿依冬回憶當年他剛來雪場時,游客還是騎著馬上山滑雪,后來改用了摩托,再后來才演變成現在的纜車。
由于冰雪資源豐富、滑雪場設施優良,周邊國家越來越多的滑雪愛好者也喜歡到新疆享受滑雪的樂趣。因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哈薩克語,阿依冬在雪場教練中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他教過的學員里就有不少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游客。阿依冬說,“我和他們交流起來很方便,他們也能很快領悟到滑雪的技巧。”
“以前,我總說自己應該叫‘候鳥教練’”,阿依冬調侃道。從前,阿依冬冬天在雪場上當滑雪教練,夏天就去山上放牧,像候鳥一樣隨季節遷徙。
“現在可不一樣咯,我把家里的羊都承包給了別人,等忙完這個冬天,我要把家里的農家樂再開起來。”阿依冬已經把自家80平米的農家院改造成了170平米的大院落,“現在正在重新裝修,等冬運會結束了,滑雪場會對游客開放,到時候我讓父母當大廚,讓游客們吃上香噴噴的手抓飯、大盤雞。”
阿依冬所在的新疆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目前擁有50多名專業教練,其中有漢、回、哈薩克等民族。和阿依冬一樣,另外幾名哈薩克族的教練,也多是當地的牧民,如今踏上滑雪板,他們都華麗轉身為專業的滑雪教練,不再像父輩那樣貓在“冬窩子”、以放牧為生。
能在冬運會一顯身手,阿依冬很高興。“真是要感謝冬運會,我家所在的南山牧區比以前更紅火了,如今也改叫‘南山生態旅游基地’,游客多了不少,來學習滑雪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也越來越專業。我們每年都有得忙活,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都回家來工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