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常駐人數;國際空間站常年有人嗎
神舟十三號三名航天員安全返航,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在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圓滿成功,剩下的就是抓緊建設和完善空間站其他艙段了。
根據公布的一系列消息,我國之后還會發射神舟十、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兩個乘組都將在軌飛行六個月,并首次實現我國空間站的在軌乘組輪換,所以屆時將會有六名航天員共同在軌駐留5到10天。
但熟悉人類空間站歷史的朋友們可能知道,已經升空了20多年的國際空間站每次換乘時,站內宇航員的人數最多達到了13人,為什么我國只能容納6個人呢?
難道是我國空間站仍然無法趕超國際空間站嗎?
國際空間站于1998年開始建造,歷時12年后投入全面運營階段,它并不單獨屬于某個國家,而是由美國、俄羅斯和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共同出資近百億美元建造,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整個空間站共有13個增壓倉,其中包含了六個科學實驗艙,三個對接節點艙和一個多功能貨艙。
它的總長度109米,寬88米,重量達到了420噸,最多可長期容納7人在此生活,13人同時在空間站內的情況比較少見,如果出現了就只能有人打地鋪了。
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完全由我國獨立自主建造,在體積方面和重量方面,我國空間站的確沒有國際空間站大,比如我國空間站最終重量也只有180噸級,相較于國際空間站的420噸確實是差了一大截。
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天宮空間站在體量上的小,并不是因為技不如人,而是根據國情選擇出來的合適大小,并且由于我國空間站研制比較晚,后發優勢其實是很大的,至少在空間站內部空間分配和智能化上是要碾壓國際空間站的。
其次噸位也代表不了實力,因為國際空間站的積木銜接式結構本身的噸位就比較大,它的實際能夠使用的艙體重量和天宮空間站相差其實并不大,而我國空間站結合了更先進的技術,省去了大量繁冗的銜接架構。
這樣一來不僅保留了足夠的擴展性,以后想擴大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并且還節省了不少建造成本。
其次,由于目前空間站的主要用途就是進行相關科學實驗,所以天和核心艙責任總設計師楊宏就曾明確地說過:我們不和國際空間站比體積的規模大小,因為我國空間站內的科研設備占比有明顯優勢,雖然國際空間站重量大,但我們的天宮空間站能夠開展的實驗一點也不比國際空間站少。
國際空間站內部雜亂無章,各種電線裸露在外,而中國整整齊齊,充滿了科技的簡潔感,有人稱國際空間站裸露的電線是為了效率更高,哪里出故障有問題可以及時解決,但這樣的說辭顯然站不住腳。
因為連NASA自己都曾坦誠的解釋:如此凌亂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國際空間站建造時的部件都是老一代的產品,無論是設計思路還是產品功能,都非常老舊。
遙想最初空間站建造的1998年,人們還是用磚頭一樣的大哥大接打電話,而現在的智能手機在當年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在空間站這種應用科學較多的地方,往往相差一年就會產生設備差距,更別提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之間20年的差距了,所以國際空間站上后來安裝的新設備全都用的電源線和轉接線,完全不夠智能化和模塊化。
中國空間站之所以干凈整潔,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相比從前進步了很多,一方面則是利用了模塊化的組件進行連接。
具體來看,中國空間站內部設計了物資管理系統,每一個東西上都會有一個二維碼,比如搬過來了一個包就需要對它掃碼,后面把它放到其他位置后還需要在這個掃碼,這樣就知道這個東西在哪里。
雖然國際空間站最多同時住過13個人,但實際上國際空間站只有七個永久性隔間,剩下的人都得打地鋪。
比如2021年4月份時,馬斯克的SpaceX飛船將四名宇航員送到了國際空間站, 于是當時的日本宇航員睡在了體育倉,美國宇航員睡在了哥倫布艙,還有一名睡在了氣閘艙,都得給金主爸爸騰床位。
相較之下我國空間站建成后共有6個獨立房間和2個衛生間,完全能夠讓每一名宇航員都在較高的舒適度下,獲得充分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