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什么時候加息的_美聯儲加息在什么時候
截至9月22日一周,華爾街高度關注美聯儲9月議息決議。與市場預期一致,美聯儲宣布9月維持利率在5.25%至5.50%的區間不變。與此同時,美聯儲在會議聲明中表示美國經濟活動穩步擴張,盡管近幾個月就業放緩,但仍保持強勁。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后聲明中釋放出鷹派信號,表示美聯儲不會將“軟著陸”視為基本預期,控制通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美聯儲宣布9月暫停加息后,市場將受到什么影響?美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2.1%,經濟是否能實現軟著陸?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哪些新興市場具有最大潛力?美東時間9月22日,標普全球評級首席經濟學家Paul Gruenwald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專訪,談了他對于美聯儲鷹派暫停加息的分析以及對全球經濟的展望。
Paul Gruenwald。資料圖
南方財經:美聯儲9月會議宣布暫停加息,市場將其稱之為“鷹派暫停”,這對美國經濟有何影響?
Paul Gruenwald:首先,我們喜歡使用“鷹派暫停”這個詞匯,這意味著美聯儲決定暫時停下來,但他們仍然擔心通貨膨脹問題。目前美聯儲的策略是將高利率維持較長時間,并慢慢釋放美國經濟的過度壓力。本季度的情況看起來相當強勁,第三季度的數據可能將遠遠超過潛在增長率的2%,所以美聯儲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減緩通脹。
南方財經:你認為今年年內,美聯儲還會再度加息嗎?
Paul Gruenwald:也許還會有一次加息,目前情況有點五五開,目前美聯儲正在密切關注勞動市場,因為勞動市場是一切的關鍵。關于經濟“軟著陸”,我們看到了一些經濟數據稍顯疲軟的跡象,比如失業率略有上升,空缺崗位減少,離職率下降,但盡管如此,勞動力市場仍然比較火熱。所以我認為目前美聯儲正在反復權衡11月是否加息這個問題。
南方財經:那么美聯儲會維持高利率多長時間?
Paul Gruenwald:我認為高利率將持續到2024年,這也是目前大多數美聯儲官員的觀點。再次強調,通貨膨脹仍然過高,經濟增長略顯過熱,失業率太低,因此我們正試圖引導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的道路,我認為利率會保持在當前水平或接近當前水平,直到我們看到通貨膨脹出現明顯的下降,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認為高利率會持續到2024年。
南方財經:在哪種情況下你認為美聯儲將開始降低利率,直到通貨膨脹率降至2%?
Paul Gruenwald:不,在此之前就會開始降息。我認為他們想要觀察通貨膨脹的勢頭,也就是將過去三個月的情況進行年化處理進行分析,他們希望看到通貨膨脹率明顯下降。我認為他們不會等到降至2%才開始降息,但美聯儲可能要等到2024年才會真正采取行動。
南方財經:幾個月前華爾街上所有人都在談論“硬著陸”,甚至是經濟衰退,但現在市場的共識是美國經濟將經歷一場“軟著陸”。此外,美聯儲剛剛將美國的GDP增長預測從6月份的1.0%上調至2.1%,這對美國經濟有什么影響,你是否相信“軟著陸”的觀點?
Paul Gruenwald:是的,這是我們當前的基本觀點。我知道這不是歷史上的常態,通常情況下,美聯儲加息會導致經濟衰退,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但現在的一個驚喜是勞動市場表現出色,包括我們標普全球在內的許多預測者一直在尋找放緩的跡象,雖然不是經濟衰退,但我們一直在等待經濟放緩,但我們卻一直看到勞動市場出現非常非常強勁的表現,因此,我們認為這會延長必要的調整時間。只要勞動市場保持強勁,我們就持續認為是軟著陸,但如果勞動市場迅速出現疲軟跡象,那么我們可能會迎來經濟硬著陸。
南方財經:你剛才提到勞動市場仍然非常強勁,盡管過去一年內美聯儲頻繁加息,那么你認為當前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或最高風險是什么?
Paul Gruenwald:是的,我認為短期內最大的風險是美聯儲還沒有采取足夠的措施,因此通脹仍然很高,核心通脹(這是美聯儲實際關注的)約為4%。根據通脹調整的實際利率并沒有特別高,對于金融狀況總體而言,如果我們觀察利差、匯率、波動性或貸款水平,金融總體狀況并沒有處于特別緊縮的狀態。
我認為擔憂的是,如果分析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和其他官員的講話,他們似乎更擔心通脹上行,而不是經濟下行。因此,如果我們必須選擇在“更高的利率和更快的增長”以及“更低的利率和更慢的增長”之間做選擇,那么我認為至少在接下來的一個季度或兩個季度內,更高的利率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南方財經:剛才談論了美國經濟,如果放眼全球經濟,你認為哪些新興市場具有發展潛力?原因是什么?
Paul Gruenwald:新興市場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群體,因此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新興市場。如果一個國家有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例如印尼或巴西,那么它們可能會比依賴全球貿易的小型開放經濟體更有優勢,因為全球貿易相對疲軟。通常來說,新興市場通常沒有足夠的規模來推動自身的增長動力。因此,如果新興市場主要依靠國內循環且與美國有貿易往來,那么目前這些市場可能會表現得更好。
南方財經:來看中國市場,展望2023年三四季度以及2024年,你對中國經濟情況有什么預期?
Paul Gruenwald: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在調控經濟以保持增長方面有著良好的記錄,但這仍然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不過,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好轉的)跡象,比如政府放松購房限制、銀行延長到期日并降低利率,所以我們將拭目以待。
南方財經:那么你認為目前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或最高風險是什么?
Paul Gruenwald:目前最大的挑戰或最高的風險是能否成功實現全球經濟的軟著陸。我們經歷了新冠疫情之前經濟處于相對良好穩定的狀態,但隨后全球經濟出現了劇烈的波動。那個時候我們不得不叫停服務行業,這導致商品需求大幅增加,然后,政府重新開放了服務行業,再加上大量財政支出,我們正在努力使全球經濟恢復到一個看起來正常的狀態,但需要進行許多調整和應對各種變化。全球供應鏈問題也給形勢增添了復雜性。
最大的風險在于我們無法實現有序的軟著陸,無法將經濟平穩過渡到可持續增長的狀態,可能會發生事故。這就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
南方財經:你提到的事故是指“黑天鵝事件”(黑天鵝事件是指難以預測,但突然發生會引起連鎖反應,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的小概率事件)?
Paul Gruenwald:是的,“黑天鵝事件”可以準確描述全球經濟可能會發生的事故。
南方財經:人工智能(AI)在過去的半年中是推動股市上漲的主要力量之一。2023年9月14日,芯片巨頭ARM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那么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市場和經濟結構會產生什么影響?
Paul Gruenwald:你說得對,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潛在積極影響會極大程度地提高生產率。然而,這種影響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完全顯現。正如你提到的,有時新技術的影響可能不會立刻反映在生產率數據中,就像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計算機技術一樣。當時經濟學家中流傳一個笑話,大家都在說計算機技術出現在各行各業的任何角落,除了經濟數據中。
雖然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有巨大的潛力提高效率和創造新機會,但也會帶來勞動市場的變革以及不確定性。因此,政府和企業需要采取措施,以確保那些可能受到技術變革沖擊的人能夠獲得支持和培訓,以適應新的就業環境。這種支持可以幫助他們平穩過渡,就像在全球化和其他重大技術變革時期所做的一樣。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有望擴大整個經濟蛋糕,但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確保對勞動力進行合理的保護和支持非常重要。
南方財經:你認為人工智能這個概念是否會被市場長期接受?還是會像元宇宙等熱潮一樣轉瞬即逝?
Paul Gruenwald:這個問題超出了我的專業范疇,但看起來AI有很多應用領域,如教育和醫療等。我認為現在還處于早期階段,目前還不太確定,但看起來它可能會廣泛應用并具有顛覆性。如果它具有顛覆性,那么可能會對宏觀經濟、就業和技術產生影響。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