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同緬軍交火323次;緬甸同盟軍現狀
孫姓,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醫學圣人孫思邈,字魂孫過庭,兵家孫武、孫臏,三國孫權,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等等,數不清的名人。
孫立人將軍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3000余人,傷日軍75000余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門,戰車67輛,汽車552輛,攻取公路646英里,成為中國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孫立人,字仲倫、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人,1900年生。
孫立人5歲那年,他的母親因病去世,7歲時,他拜宋執中為師開始學習,之后跟隨父親前往青島,并在德文小學學習。
1912年跟隨父親前往北京,之后孫立人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成績一直名列榜首,成為學霸中的學霸。
1923年,孫立人大學畢業,同年奔赴美國留學,就讀于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次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亞西點軍校,攻讀軍事。
1927年,天色微曙,春寒料峭,孫立人畢業,之后又游歷了歐洲,并考察了英、德、法、日等國的軍事。
1928年,孫立人回國,并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隊長。由于能力出眾,兩年后調往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任職。
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是由宋子文創建的,宋子文將這支部隊交給孫立人,孫立人利用自己的所學,把中國傳統教育與美國軍校的教育結合起來,制定了一套適合中國軍隊需要的訓練方法。
由于他創立的訓練方法與其他軍隊的訓練不同,被大家稱為“孫氏操典”。
他不僅訓練官兵的體能,還教授文化課、科學課,甚至偵查技能,他十分注重官兵的體育訓練,開設的科目有游泳、打球等等,以此來訓練官兵的體能和隊員之間的默契,這對于上戰場時十分有用的。
1937年10月,孫立人率部參加淞滬抗戰。
在蘊藻浜一線,孫立人身先士卒,多次負傷,每次鏖戰,敵人心頭都在打鼓,他們驚異于孫立人之強悍,戰場上彷佛他的體內蘊藏了無限潛力,那么綿綿不絕,那么深邃浩瀚。
之后,孫立人被調往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由于這兩次戰斗,他的表現十分出色,開始在軍界嶄露頭角。
孫立人的字
后來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稅警總團被遷移至貴州,孫立人便跟隨部隊前往貴州休整。
兩年的時間,孫立人將這支非正規部隊訓練成了最精銳的部隊之一,由此可見孫立人的軍事才能非常出色。
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隸屬于第66軍,孫立人任少將師長。
1942年2月,北方還是天寒地凍,大雪繽紛,凜冽的北風呼呼刮著,更助長了它的氣勢。
中國組織遠征軍,孫立人率新38師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4月17日,春天,蟲聲卿卿,松林起伏,黑壓壓的針海如濤,此情此景卻充滿著一片凄楚。
西線英軍步兵第1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于仁安羌,糧盡彈缺,水源斷絕,陷于絕境,人心惶惶。
就在這危難之際,孫立人奉史迪威之命派113團團長劉放吾率團星夜馳援。
18日凌晨,沁沁涼意,孫立人親自從曼德勒趕往前線指揮113團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
戰士們如同天神降臨,周遭人影沖刺,殺喊震天,呼呼轟轟,大有令天地濁蕩翻覆之勢,至午即攻克日軍陣地,殲敵1個大隊,解了7千英緬軍之圍,并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余人。
這場戰役被稱為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后的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不滿1千的兵力,擊退數倍于己的敵人,救出近7倍于己的友軍,轟動全球。
之后,蔣介石給他頒發了四等云麾勛章。羅斯福授予他“豐功”勛章。英王喬治六世則授予他“帝國司令”勛章,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勛章的外籍將領。
8月,先后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進駐印度蘭姆訓練基地,便開始休整訓練。
10月,他們的番號改為新一軍。
次年10月,新一軍開始由印度向緬北大舉反攻。
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38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
新38師在孫立人的指揮下如流水行云,飄瀉無定,悠暢往來,如一頭豹子般是雷擊電閃似的占領新平洋與于邦。
當將士們將日軍俘虜帶到孫立人面前時,孫立人狠狠的說道:“你們去審查下這些狗雜種,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槍斃。”
緊接著孫立人又說道:“不!活埋!留著打狗雜種!以后都這樣處理!”
特別是日軍第18軍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這是曾經參加南京大屠殺的軍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敗在孫立人手上,在劫難逃。
在占領于邦后,孫立人攻勢不減,晃掠如電,倏長倏回,猛起猛落,瞬息之間攻克太白加。
1944年3月,孫立人與廖耀湘新22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
3月9日,孫立人派出113團與美軍聯手,像幽靈一樣攻占了瓦魯班。
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
孫立人得知日軍逃出胡康河谷,又派出部分兵力,組織小分隊,截殺日軍第18師團的殘部,日軍被孫立人的部隊追殺,有的感覺絕望自殺,有的被打死,有的在叢林被活活餓死,有的染病死亡......
后日軍戰史記載:"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斗最自信,豈料胡康河谷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使軍隊損失慘重,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在叢林里尚有著一塊塊,一團團的血肉,人的血,人的肉!只不過這一次都是日軍的。
3月14日,孫立人乘勝攻擊孟拱河,并于29日與新22師兩面夾擊攻占堅布山天險,叩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
10月,云淡風高,鴻雁凄楚,晚山暮照,夕陽分外紅,更增添了無限的落暮,反攻緬北的第2期戰斗也開始了。
孫立人率軍沿密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勢如破竹,狂風暴雨般速閃速進,連續攻取八莫、南坎。
1945年1月27日,孫立人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如銀龍舒卷浩浩蕩蕩,滔滔不絕氣魄之雄,有萬夫不擋之威,一舉攻克芒友,打通了滇緬公路。
隨后,孫立人又指揮各部繼續猛進,亦如浩日之輝,呼轟橫斬,快得像電掣,3月8日攻占臘戍,3月23日占領南圖,24日占領細胞,27日攻克猛巖,勝利結束第2次緬甸戰役。
孫立人的計劃一步未錯,節節緊扣不輟,運籌帷幄,當時的國際輿論界贊譽孫立人為"東方隆美爾”。
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對孫立人在東北毫無建樹大為不滿。
1947年,蔣介石開始給他一些虛職,明升暗降,之后又把他調離東北。
緊接著,蔣介石又把他遷到臺灣訓練新兵,并從軍中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親信,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
孫立人書法
1951年5月,孫立人晉為二級陸軍上將。后來與蔣經國不和,被蔣介石罷免,后又將他軟禁在十臺中,直到1988年3月才恢復自由。
孫立人于1990年11月19日病逝于臺中寓所,享壽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