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誰建的-國際空間站來歷
在這兩年里,中國陸陸續續往中國空間站上送去了好幾批航天員,中國空間站也完成了一期建設,神十五和神十四的航天員還在中國空間站上完成了交接班。
中國航天取得的這些成就,西方媒體的原則是能不報就不報,能抹黑就想盡辦法抹黑。這不,神十四回來之際,放眼望去,西方媒體幾乎沒有什么報道,只有寥寥幾家大型的媒體報道了,比如:BBC和美聯社,而他們的論調也出奇的一致,文章幾乎像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他們不約而同地談到:
2011年,中國被國際空間站排除之后,中國建立了第二個永久有人居住的太空前哨基地“天宮空間站”。
不過他們對于“為何中國會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之外”,從來都是別不談的。因為這是一段西方國家對于中國航天技術的封鎖歷史。
如果要問過去50年,中國科研一線的研究人員,哪個領域最難?
我常常首先想到的是:航天事業。之前有一句話非常流行: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這其實形容的是:航天領域在上世紀80年代前后有多么艱難。
可能很多人會想:這不是都熬過來了嗎?其實,并沒有。因為后來的中國航天的發展又遭受了西方國家的打壓和封鎖。
舉個例子,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一開始僅有美國和俄羅斯有,分別是GPS和格洛納斯,他們基本把80-90%的軌道資源都給占了,這導致后來想要發展全球衛星導系統的國家可選擇的余地很小。于是,中國希望和歐盟一起研發“伽利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結果歐盟處處阻擾,最后還把中國排除在外。在無奈之下,我國只好自己搞,這也促成了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現在有且僅有四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就是我國的北斗,美國的GPS,歐盟的伽利略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
所以,你發現了沒有?原本是希望封鎖我們的,結果反倒是越打壓,我們發展得越好。全球衛星導系統是這樣,其實空間站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空間站之前,以美國和俄羅斯為首十幾個國家,一起合作搞了一個“國際空間站”,其實中國也很想參加,但最終被美國立法給排除在外。
這事還要從1999年說起。當時美國共和黨眾議員克里斯托弗·考克斯牽頭做了一份報告,誣陷中國竊取了美國軍事技術,危害了美國的國家安全。這份臭名昭著的報告也被叫做:考克斯報告。
考斯克報告當中使用了大量模棱兩可的詞語,比如:可能、未來或許會,似乎,好像等,其中的內容更是沒有任何可靠的依據作為支撐,完全就在刻意誣陷和抹黑。
《考克斯報告》的發布之后,美國的衛星就不能夠再使用中國火箭來發射,后來甚至是擴展到了只要用了美國的零部件,就不可以使用中國火箭發射,這直接阻斷了國際航天發射市場與中國航天的聯系。
僅12年之后,美國國會和NASA再一次聯手立法,試圖再給中國航天技術致命一擊,這就是另一個臭名昭著的《沃爾夫條款》,這個條款要求所有美國的科研人員和科技官員不能與中國科研人員、科級官員有任何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也正是《沃爾夫條款》讓中國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同時也直接阻斷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航天技術合作。
無論是《考斯克報告》,還是《沃爾夫條款》,本質上都是美國想要利用自己的先發優勢和影響力把中國航天封鎖在落后之中。所以,其實“卡脖子”這件事情,中國航天一直都在承受。但是,美國可能壓根沒想到,中國航天會越戰越勇,不僅沒有因為技術封鎖而落后,相反卻以另一種方式崛起,我國自主研發建成了屬于自己的空間站。
這才有了BBC和美聯社這次的報道:
2011年,中國被國際空間站排除之后,中國建立了第二個永久有人居住的太空前哨基地“天宮空間站”。
這里的“2011年”指的其實就是:沃爾夫條款。
等到2025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中國空間站將會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空間站。這讓不少美國官員和科技人員酸了,甚至不少人又開始試圖抹黑中國航天,甚至說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太快,而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這樣“雙標”的話,似乎全世界只有他們美國可以發展航天技術一樣。
甚至有網友嘲諷道:
NASA禁止中國參與國際空間站,所以中國建造了自己的空間站,現在美國說中國擁有自己的空間站是在威脅美國,你不能這樣捏造這些東西。
也正是因為中國航天發展的足夠快,足夠好,讓西方媒體算了,他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于是只能選擇性看不見,不報道。
可以說,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感到驕傲,正是科研人員不懈努力,艱苦奮斗,才讓我們科技不僅沒有落后,反而走出了中國獨有發展路徑,躋身全球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