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第一民族是什么_加拿大第一民族是什么關系
加拿大第一民族所在地理分布廣泛,其中一部分加拿大印第安人生活環境在密林連綿,溪流縱橫的典型山林地帶,其村落大多座落在依山傍水、山麓緩坡臺地,土地肥沃、獵物充足。此類地區均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即水資源豐富、食物充裕。根據這一點,我們不難推斷出,林地印第安人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偏愛選擇樹林茂密的區域,這不僅可以保證部落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部落不受外界侵害。
1.平原印第安村落
另一部分印第安人生活在加拿大西北部視野廣闊的大平原上,由于所處自然環境的不同,平原印第安人主要以打獵為生,跟隨獵物遷徙和搬遷。平原印第安居住區的特點是:視野開闊,依山傍水,獵物充足。雨季來臨時,平原印第安人通常選擇地勢較高的坡地安營扎寨。因此,我們可將平原印第安部落的選址理念總結為:草場開闊,水源充足,緩坡臺地。
2.海岸印第安村落
生活在西北海岸、河灘捕魚為生的海岸印第安人通常尋找背靠山林,面朝海岸(河灘)選址立寨,村寨根據地形地勢環繞水源背靠林地而筑,順應水勢,沿海岸展開,蔚然壯觀。
自然環境第一民族所生活的地區,北部山高林密、地形崎嶇,平原地區草場遼闊、水源充足,總的說來,他們所處的地域自然環境優越,無論是水資源,還是木材資源,都是相當充裕的。村落建成后,人們的日常生活將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產生重要的聯系。在進行選址時,印第安居民更傾向于將村落建造于山林之中,這可以保證村民基本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環境的重視,是由第一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相對落后的技術水平決定了他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較強,改造能力有限,只能選擇尊崇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也體現出印第安人樸素的自然觀。
1.生存選擇
加拿大第一民族以捕獵、農業生產為生,山林因此成為了印第安人最堅實的堡壘,依托山林,部落居民可得到充裕的建筑資源與食物資源,臨近山林也有利于開墾田地,保證收成。對于捕魚為生的海岸印第安人來說,水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需要臨近水源,才能保證生活質量。因此,對第一民族村落而言,依山傍水是村落選址的首要準則。對林地印第安人來說,在山腰建址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印第安人的選址觀念,建立在保證生存這一前提之上,只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才能保證村落居民的生活。
2.信仰的傳承
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報以敬畏態度。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果實,也被賦予了守護的神力,在他們看來,自然之物都具有神秘的力量,通過河流,可以回到過去、穿越到未來,高大的樹木連接著人類社會與天界,是神來往人間的通道,印第安人不能離開這些神靈的庇佑。種種精神層面的寄托,形成了他們親近自然、愿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存觀念。
1.村落的規模與發展
加拿大印第安民族習慣于聚落而居,從來都是多個家庭或多個部族相聚而居,沒有單個家庭獨自居住的情況。聚居而成的村落社的規模大小不等,小則為十幾戶形成一個村落,大則數十個小村落組成一個大村落社,村落規模受到自然資源、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平原印第安人村落,由于所處區域的廣闊性與可開拓性,更便于形成大規模的村落。
2.村落社的布局形態
村落社所處的不同地域及其村落結構布局,導致每個地區的村落形態各異。具體來說,林地印第安村落偏重于成組成團的趨勢,平原印第安村落多呈散點面狀的自由衍生態勢,海岸印第安村落則多為沿河帶狀延伸。這些趨向雖各不相同,但概括來說,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共性,即內聚向心式布局。這一特性對印第安村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村落內外空間關系
林地印第安村落多以高欄圍住四周,用于抵御外敵入侵。這些柵欄一般高約15-20英尺。柵欄外一般是開墾出的農耕土地,以及水域。柵欄將林地印第安部落分割成內部生活空間以及外部生產空間。而平原印第安人村落,由于需要定期遷徙,整個村落不存在傳統的內部外部空間,但越靠近中心區域,房屋密度越大,且靠近廣場和水源。
1.印第安棚屋
棚屋是林地區域阿爾岡昆部落印第安人使用的住房,有時也被稱為樺樹皮房屋。棚屋是一種很小的住房,通常為8到10英尺高。棚屋木制框架上覆蓋有紡墊和樺皮。整體形態可以為圓錐體圓拱形,或有拱形屋頂的矩形。
2.印第安長屋
長屋是易洛魁部落聯盟的傳統民居,易洛魁部落是阿爾岡昆部落聯盟的鄰居。長屋的建造有類似于棚屋的木框架和樺樹樹皮覆蓋層。他們之間主要的區別是,長屋體量遠大于棚屋。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長屋又窄又長,尺寸普遍能達到200英尺長、20英尺寬、20英尺高。在長屋內部空間中,上升的二層一般是睡覺的空間。草席和木條編制的隔斷,將長屋內部分割成若干個房間,長屋能容納多達60人的大家族。
3.平原印第安建筑
圓錐形帳篷是北美西北部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俗稱黑腳人)的傳統住宅。這種帳棚內部是木制框架,外面覆蓋著一層北美水牛皮。同現在的旅游帳篷一樣,這種圓錐形帳篷同樣設計得非常利于迅速搭建和拆除。到處遷徙的印第安部落民族需要攜帶這種利于拆卸和安裝的木制框架和水牛皮。最初,這種圓錐形帳蓬建造只有約12英尺高,但當他們得到馬匹后,平原印第安人建造的帳篷高度便變為了原來的兩倍,達到20多英尺。
4.海岸印第安建筑
印第安木屋是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部族(特林基特人、夸扣特爾人、海達人等)的傳統房屋。木屋一般是由很長的杉木板搭建而成。傳統的印第安木屋與歐洲的原始木屋非常相似,但是印第安木屋完全是當地居民獨立設計的,他們使用這種建筑形態遠早于到達北美的歐洲移民。
1.族建筑材料特征
整個加拿大印第安民族傳統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幾乎全部來源于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的天然材料。棚屋與長屋通常以樺樹皮、獸皮或者香蒲墊作為外部覆蓋層,以較為稚嫩的樹木或枝條作為結構框架材料,同時會用麻繩或者細木條扎成框架和外部覆蓋層。印第安帳篷的框架通常是選擇小樹或者枝干,外部覆蓋層一般是大草原上的北美水牛皮、樺樹皮、干草或者其他動物的皮毛。印第安木屋的框架通常選擇比較厚實的杉木板。
2.平原印第安帳篷建構方式
建構帳篷的第一步與建構棚屋一樣,就是選取有利于建造與生活的地域。總結來說,這類地區應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周邊自然資源豐富,可方便地獲取水與樹干,同時,地面應保證干燥,局部地面要平,有利于布置細軟和火爐
3.林地印第安長屋建構方式
長屋的框架由一根根木桿成排被插入土地中,垂直的木桿形成了長屋的外墻結構。內部垂直的木桿構成了內部通道。橫向的木桿被綁在長屋上,橫跨長屋的寬度,將長屋的豎向結構牢牢固定住。頂部的木桿被彎曲成弓形,從外墻的一頭橫跨到另一頭,頂部的木桿必須足夠強韌和有彈性,以這種方式將其他木桿依次彎曲成弓形固定在長屋的頂部。步驟完成后,整個框架結構成柵格狀。
這種木框架將是長屋的骨架,之后,用樹皮制成的草墊覆蓋住框架,來完成長屋的外墻與屋頂。為了讓樹皮墊子可以覆蓋在長屋的框架上,此框架中的木桿必須距離足夠近。框架中豎向橫向的木桿全都來源于附近森林中又長又直的小樹苗,小樹苗的完整長度將被保留,而樹皮則會被剝去,這樣可以延長木框架的使用年限,去皮的木桿可以有效抵御蟲害和不會腐爛。
4.海岸印第安木屋的建構方式
建構一座海岸印第安木屋較搭建帳篷來說,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通常,一個木屋可以達到25米至33米長,17米寬,需要整個家族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木屋的主要材料則為巨大的松木加工而成的。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第一民族的居民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因地制宜,建造出了與所處自然環境相適宜的居所。長屋、帳篷、木屋具有不同的特性,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而這些建筑簡潔的建造方式也充分彰顯出印第安人尊重自然且善于利用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各類建筑采用的材料以及內部的空間結構均顯現出第一民族居民對于實用性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