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十大能源公司-美國十大能源公司排名
擁有全球最大鋰礦,美國如果想發展電動汽車,還需要中國幫助5年嗎?
10月4日左右,美國內華達州普丁德米特隕石坑發現了全球最大的鋰礦。
這個鋰礦的總價值估計可能超過一萬億美元。這對于美國動力電池市場或者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最初是一件好事。其正在勘探的鋰礦屬于美洲鋰公司(LAC),該公司宣布已發現鋰礦藏可能含有高達4000萬噸鋰。準備金后,公司股價直接上漲10%。
我認為,由于鋰礦的出現,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例如特斯拉)的價格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下降。但美好的時光并沒有持續多久。現在股價已經下跌,特斯拉在美國降價的希望落空了。
股價下跌并不是因為這個礦的鋰含量是假的,而是因為美國無法很好地利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礦產生有效的效果。不客氣地說,美國并不具備采礦、加工、制造電池的整個封閉產業鏈,要發展出這整個生態封閉產業鏈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因此,鋰礦自從發現以來,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好”。
擁有鋰礦并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手表到電動汽車,一切都離不開鋰電池,而電池中的鋰元素是最關鍵的部件。可以說,現在鋰礦的發現就像當年的發現一樣。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源。因此,在美國發現全球最大的鋰礦后,美國媒體就喊話要利用美國的鋰礦來打敗中國的電池乃至電動汽車產業。
當然,對于最大的鋰礦來說,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事情真的有那么簡單嗎?
事實上,它與我們想象的不同。美國早已擁有稀土礦,近年來開始準備自行加工稀土。但美國在稀土產業上依然被中國所窒息,也會向中國出口稀土。這正是因為中國已經建立了能源效率高、成本低的完整稀土金屬產業集群,并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這是美國稀土產業被中國窒息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沒有原材料,而是因為技術壓制,所以即使有礦也無法生產。
在這樣的模式下,即使中國只從國外進口稀土,但憑借強大的稀土分離、加工和生產能力,仍然可以成為世界稀土供應鏈的關鍵一環。通俗地說,就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加工、生產然后出口。
同樣,美國此前電動汽車或電池行業發展停滯并不是因為資源配置不夠豐富。有兩個原因。首先,技術和產業鏈與中國還有一定差距。盡管已經發現了全球最大的鋰礦,但開采鋰仍然需要先進的技術和大量的投資。公司必須控制成本并在市場變化中做出選擇。
其次是環境保護問題。鋰礦的開采會對環境和當地社區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影響周邊環境、改變當地地形等。如何在滿足資源需求的同時保護環境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說,美國有一座大型鋰礦,但開采的可能性不大。幾年內應該不會對全球鋰礦石市場產生影響。不過,美國資本也在急切尋求低成本鋰礦,或將為中國企業服務;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鋰離子電池進口量較上年增長近66%,達到235,386噸(包括但不限于動力電池),中國是美國電池進口的最大貢獻者,占87.9%。出口的電池包括比亞迪等公司的部分儲能電池,以及其他動力電池產品。
準入取決于澳大利亞,但加工只能來自中國。
美國如果想在短期內在本土建立整個上下游鋰電池產業鏈,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尚不具備關鍵礦物的開采和加工能力,以及關鍵原材料的加工和精煉技術。保守地說,美國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仍很難形成成熟的本土產業鏈體系。
在美國,鋰電池行業要想出頭其實很困難。
縱觀全球鋰工業市場,主要鋰礦開采國不是中國或美國,而是澳大利亞和南美。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澳大利亞鋰礦年產量達到55,416噸,占全球市場的52%;其次是智利,鋰礦年產量2.6萬噸,占比25%。位居第三的是中國,產量為1.4萬噸,占比13%。
澳大利亞和智利全年保持全球鋰礦石供應的高水平。澳大利亞自2010年起連續十幾年成為全球最大鋰礦生產國。美國鋰礦年產量僅為900噸,占比約1%。澳大利亞和南美都與美國關系良好,但美國因進口后沒有加工能力,并沒有從這兩方進口大量鋰礦石,所以近年來直接采購成品電池。購買的成品電池大部分來自中國市場。
盡管澳大利亞和智利將絕大多數鋰礦石運往全球,但中國先進的精煉和生產技術已經占據了全球50%的直接供應電池的鋰礦石精煉產能。目前,全球前十大鋰礦生產商中有3家公司。其中,天齊鋰礦還投資了澳大利亞最大的硬巖鋰礦,并擁有大量股權。
看一下數據就知道中國在整個金屬材料加工中占了多大份額。銅材加工占全球市場40%;鎳材料加工占全球市場35%;鈷材料加工占全球市場65%;稀土材料加工占全球市場87%;鋰材料加工占全球市場的87%。 58%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中國在全球冶煉廠市場的發展并不是近幾年才形成的。中國市場的鋰加工市場在2015年前后開始快速增長,2015年至2020年平均增速達到32%,形成了進口大量礦產資源進行冶煉加工和出口下游產品的基本格局。即2015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達到近年來的峰值,企業數量超過150家(2017年降至100家左右,其余龍頭企業次之)。
基于以上條件,中國目前在鋰加工中游環節具備核心優勢。建立這一優勢花了近七年的時間。 2015年之前,國內電池市場一直由日韓企業占據主導地位。
迄今為止,國內鋰電池產業除采礦工藝外,在全球市場上并未占據較大地位(資源競爭問題實際上比人才濟濟的南美和澳大利亞還要嚴重)。但剩下的加工和電池生產兩個環節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短期內難以超越。
此后,美國仍需進口中國動力電池或中國生產的鋰電池。使用的尷尬局面毫無用處,只能繼續為中國電池企業打工。但不排除該鋰礦將吸引日韓企業開發,形成中游加工和下游生產環節;當然,包括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在內的中國企業也有同樣的機會,這兩家公司都已在美國開展業務。工廠計劃。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于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于網絡資料,以上內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