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修正主義、批判王德峰
——手機建議橫屏閱讀——
內容說明,源自2014年錄制的王德峰老師講座視頻。關于言論基調,這個講座本身是面向復旦大學【國學社】的同學,希望更多學子報名國學,因此,情感色彩上會明顯偏向于中國古典文化。具體的解讀、分析,并非不刊之論,兼收并蓄即可。
本篇作為整個講座的完結篇,更加貼合當代實際,也能看到王老師在2014年的預言成真,看的過程確實能體會到法喜充滿的快樂,希望你也可以。 : )
14、中西方哲學之差異
- 閱讀方式的不同
- 西方科學或者西方哲學的閱讀,需要梳理概念、討論概念與概念之間包含不包含關系、或者邏輯上的推演。
- 如果按照西方的閱讀方式讀中國哲學典籍,當成理論的書,而沒有把其當成人生教科書來看,會產生誤讀,成為了scholar學者。
- 理想的中國哲學閱讀方式,能夠感受到法喜。先“關掉手機”,讀典籍讀到某個部分,心中喜悅來了,一下子在生活的某一方面看透了,通了(不是理智的通,而是生命感受的通),把小我放掉,仿佛融入宇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一個一個范疇推演,每一步邏輯上都是嚴密的,無可指責。又因為人無法長時間保持理性的清晰,所以邏輯學看久了也有助眠的作用,小孩子鬧,不睡覺,就給他看邏輯學吧 : )
- 訓練方式的不同
- 西方哲學,鍛煉頭腦,徹底且周密地訓練理性思考。所以西方教育以理解做前提,通過推理演繹,哪怕小孩子也能學會高數。
- 中國哲學,滋養心靈,涉及到種種生命情感,沒有那份感受,就讀不懂那一段。所以國學傳統從小抓起,不要求理解,就要求背。“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 中西方真理的差異
- 中國哲學的著作,文字表達充滿了形象、比喻、例證、暗喻等,有文學的價值。古代圣人不經過推理,直接把所見說出來,叫直覺的真理。
- 西方哲學是推理的真理。
- 例,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一個推論A要成立,要有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大前提和小前提所用的概念中有一個中間性的概念,叫周延(概念的包含);這個推論A的前提來自前面一個推論B的結論,再往前找,還有一個推論B的前提是另外一個推論C的結果。
- 假如每一個推論的前提都是另外一個推論的結果,無窮追溯,總會找到一個推論,前提不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這個前提就是哲學。
- 中國哲學給出的全是哲學的前提。
15、舉個栗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就是對這個世界直觀的判斷,可以不斷的向后推演。
- 道,是事物,萬事萬物;反,是道運行的規律;弱(不強勢、不急躁、順其自然),更有助于道的發揮。反者道之動揭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事物永遠存在著對立的兩種屬性,這兩種屬性總是在向它的對立面轉化過程中,到臨界點返回,循環往復。
- 推論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進而演化成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智慧,在最黑暗、最艱難的時候,對未來保持著信心,因為黑暗即將過去,光明一定在前面;在最輝煌、最得意的時候,保持著必要的警覺。
- 推論②:為人處事的兩條通則
- 如果要得到一個事物,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
- 要強大,必須從弱開始
- 要高,必須從低開始
- 如果懂道家思想,出場的時候,現在叫低調,極其低調;然而更多的是高調出場,慘淡收場。
-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城市武裝力量強大,起義困難,就從防守力量薄弱的農村開始。
- 要長久的保持一個事物,必須讓這個事物包含它的對立面。如果這個事物沒有能力包容它的對立面,它很快要結束。
- 資本主義要長久存在,必須包容其對立面——社會主義。比如失業的人,脫離了生產過程,經濟學家不再討論資本運動之外的人,所以這些人在社會中還存在但是在經濟學家眼中不存在了;沒有貨幣來源,他們不再用貨幣獲得生活資料,這一點和市場原則相違背。失業的人要繼續存在,只能發起,資本主義所需的和平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所以必須要承認在生產過程之外的人。所以資本主義必須包含社會主義。
- 學業要成功,必須包含困難。
- “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敵人是我們的老師。”
16、道家和儒家的相輔相成
- 道家,不教道德標準,不討論善惡,只教如何自由、自在一點。所以只有道家會變得奸滑。
- 儒家,指明了要明明德,要親民,要止于至善,保證做事是正當的。因此想用好道家,要以儒家為前提。
- 還是反者道之動為例,如果要打垮敵人,最好的辦法是捧它,讓它很快的得意起來,完蛋的日子就快了。“欲擒故縱”,“捧殺”
17、中西哲學之比較,追問的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根源來自中西方對世界的不同理解,這種不同理解的來源,是地理環境導致的社會秩序的不同建構原則,中國在血緣關系上形成親情,在親情的基礎上構建了社會秩序的原則。這些原則最后歸于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 君臣的價值是君臣有義,君仁臣忠。今天沒有君主制,但是可以把整個中華民族看成君,每個人都是它的臣,中華民族通過自我更新,獲得一種新的機會,大家仍然忠誠于它。
- 父子的價值是父子有親,親不是單向關系,否則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子是交互性的關系,父慈子孝,是親情。孝這個字在英語中也找不到對應。
- 夫妻沒有血緣關系,價值在夫妻有別,互補。夫妻共命運,但各司其職,形成一種感情。
- 這種男女之感情,西方不懂,詞匯中也沒有,西方講感情,只有一個詞love,結婚前I love you,結婚后還是天天I love you,不太現實。而且這個句型存在主體面對客體的問題,你是我的一個對象,我告訴你I love you。
- 中國傳統的愛情,“你這個俏冤家”,“你這個殺千刀的”,舍不得離開你,但是又恨你。剛剛還手牽著手,花前月下的,吵了一架,各自心里很難過,還硬著呢。第二天等他來個信息,一直不來,心里恨呀,終于信息來了,溫言軟語來了,恨完全沒了。
- 中國人講人生的價值,人與人的關系,都是交互性的,a被b做成了,b也被a做成了;西方人則有主客體之分,先有了a和b,然后I made a decision,love you or 不love you。fall in love是很好的,跌進去的,后悔還來不及。
- 什么時候后悔來不及,結婚了。愛情也是一個事物,所以結婚之后會發生一次重要的改變,反者道之動,愛情一定走向它的反面,婚姻。愛情結束了,轉變為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情,很偉大,中國人用恩愛來形容,英語同樣找不到對應的詞。一日夫妻百日恩,交互的、雙方的事。
- 中國人強調人生價值的5個方面,每一方面都是我們人生意義的實現,缺一不可
- 不能沒有你的民族和祖國,叫君臣
- 不能沒有父親母親
- 沒有自己的孩子也是遺憾的事,叫丁克族(來自英語,Double Income No Kids,Dink)。資本文明的產物,大家都喜歡生孩子,但是現在成本比較高,自己都搞不定,所以選擇當丁克。
- 有的人主張終身戀愛不結婚,可以做這個選擇,但是缺少了五倫中的恩愛。而且一輩子戀愛,需要不斷的轉移目標,每當愛到一定程度走向婚姻了就拜拜,有的人實踐了一段時間,發現還是要奔向恩愛的。
- 兄弟、姊妹之間的價值在于長幼有序。獨生子女政策來了之后,體會不到這種寶貴的價值
- “我希望獨生子女政策很快可以結束,將來一定結束,因為不需要。市場經濟充分展開,不像農業文明,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生不出兒子就一直生。在這種情況下,人口是會下降的,資本主義西方發達國家在鼓勵生育,中國將來也會這樣。看80后生孩子基本上是為父母考慮,父母等的著急,生個給你們好了。所以獨生子女政策慢慢的結束,是歷史進程的必然。長幼的價值也會回來”
- 還有一份沒有血緣關系做基礎的,叫朋友,朋友之間的價值叫朋友有信。中國人非常注重朋友,因為朋友意味著可以進入對方的private space,我進入你的私人空間,叫閨蜜。西方人說,閨蜜什么意思,這不是侵犯我的隱私嗎?我愿意你侵犯我的隱私,我就想講給你聽,你不聽我難過。閨蜜的基礎是信任,我講給你的話,你不到處說,當然,朋友有信還包括其他方面。
- 中國人的幸福感,或者說人生價值落實的地方在于,在人生舞臺上贏得一些成功,上告慰父母,下帶來孩子光明的未來,身邊丈夫或妻子因此得到快樂和欣慰。親情、友情、恩愛(不只是愛情),這幾種情同時具備,在儒家看來就是完美的了。
18、西方推崇的人生價值的完美,是自我價值實現。現在我們也很強調自我價值,實現自我價值以后,如果脫離了五倫,是否還有幸福感?西方人可能會有,因為他們早已被拖出家族,個人獨立。
- 一千多年的將西方人拖出家族。
- 說,凡是在我身邊來的人,如果他不憎恨他的父母,不憎恨他的兄弟姐妹,他就不是我的門徒。
- 還說,拋棄你的家園,拋棄你的土地,跟我走,我們是上帝的選民
- 把個人從家族中拖出來,納入到團體,這個團體叫教會,于是歐洲人被教化成團體的個人。
- 一個孩子出生,有他血緣上的父親,然后很快經受洗禮,有了第二個父親,叫教父,然后父親和兒子一旦在教會就不叫父子了,叫教友。
- 作為中國人,仍是希望自己屬于周遭最重要的那些人,即五倫,需要這種關系的存在,也需要這種關系達到它理想的狀態,這就是中國人的生命追求。
19、站在當代,重返中國古代思想的意義是什么?
- 儒家在古代被中央專治政權用作意識形態,鞏固王權,宣揚臣子對君主的絕對忠誠。但是也要看到儒家的多面性,其中包含的人生境界、哲學道理面對當代課題依然有其現實意義。所以要學會做區分,有了這種區分,才能讀到《大學》《中庸》中的道理,不能因噎廢食。
- 第1篇提到過,語言是一個對世界的理解框架。我們再用古漢語說話,那么如何定義現代漢語?
- 曾經或者一直有學者,不斷用西方概念來糾正我們說話的含義,稱其為帶來進步,實際是在鏟除我們的精神家園。
- 例,我跟你說要講道理,你絕不會誤解成我在說你不講理性規則,違背了理性的法則,你一定認為我在指責你怎么會如此違背人之常情。
- 所以,漢語永遠是漢語,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西方語言的一種表達式,漢語的生命力全在民間對她的用法上。
- 對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影響
- 當今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仍存在病癥,但是將來中國之市場經濟仍然會保持中國特色,它應該會,也一定會展現出積極的方面。
- 中國文化精神一定形成對資本邏輯的限制,并且為揚棄資本邏輯準備好精神要素。中國人不會徹底用資本的語言和市場的語言來說話,將會學會把它限制在一個范圍之內。
- 現在都在用市場的語言說話,而且說到家里了。例,教育孩子要熱愛勞動,實際是,孩子掃地了,給他5塊錢,又把碗刷了,再給5塊錢,在家里就讓他體會到雇傭勞動,背離了熱愛勞動的初衷,是異化的。
- 再比如,兩個人去民政局登記結婚,民政局官員首先恭喜今天喜結良緣,然后說,作為現代社會的公民,應當有必要的法律知識,因此我向你們提出如下建議,其中有一條建議是,是不是應該搞一下婚前財產登記。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潛臺詞,今天的結婚,是為將來離婚做好準備,看似來結婚,其實是來簽合同的,規定有效期內雙方的責任和義務。資本邏輯、市場原則充分發揮作用。
- 日本作為西化更早、更深入的東方國家,也沒有成為清一色的西方式經濟。資本邏輯在日本,生長在日本文化的土壤中,反映了日本文化精神。所以,上世紀90年代日本發生經濟危機,西方對于日本的每一個預測都落空了。為了抵御危機,企業不解雇員工,員工自愿降低工資;同行之間本來是激烈的競爭,危機時都選擇合作,同舟共濟。
- 重返中國古代思想,重建中國文化,就是在重建中國人對生活的基本理解和人生態度。不管我們怎樣地向西方學習,展開市場經濟,我們還是要,也終究會把我們的市場經濟變得健康和正常起來。
整理這份講座的初衷是為了培養自己對歷史觀感的缺失,以及修正對國學的錯誤認識,沒想到在增加了解的過程中,逐漸串聯起了其他的內容,原本這一系列是作為國學啟蒙的,后面打算繼續擴充,成為建立自己史觀的第一步。最后,分享一句很貼合自己當下狀態的話,“當你唯一的工具是錘子時,什么在你眼中都是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