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是誰提出的;河長制提出的時間
麻辣財經:新年賀詞提到的“河長”,竟然是他們!
所有河湖分兵把守,環境損害終身追責
中央廚房記者 趙永平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7新年賀詞,列舉了我們身邊的許多新變化,其中一條就是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首很多人心目中的啟蒙歌曲,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烙下了兒時的深刻記憶。保護江河湖泊,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先普及下常識,全國河湖有多少?我國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52萬條,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865個。
我們的河湖健康嗎?這個問題,答案真的是很沉重。長期以來,我們發展付出的水環境代價過大。總體看,河湖健康狀況堪憂:一些河道干涸、湖泊萎縮,生態功能下降;一些地區地下水超采、超標排放、圍墾湖泊等現象時有發生。從江河水質看,達標的(Ⅰ—Ⅲ類水)占67%,水庫達標的是88.7%,湖泊達標的僅28.6%。全國水功能區的達標率63%。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水環境難承受,發展難持續。
怎樣盡快改變現狀,管好這么多河流湖泊?中央放的大招,就是實行“河長制”!
很多人關心,這個“河長”是多大的官?平時都管些啥事,如何保護河流?您的關注,就是我們的動力!麻辣財經這就帶您去探訪一下,“河長”到底什么樣。
省市縣鄉四級河長,一竿子到底
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提出全面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體系。按照要求,各省設總河長,總河長由省委書記或省長擔任;區域內主要河湖設河長,由省級負責同志擔任。各河湖所在市、縣、鄉均分級分段設立河長,由同級負責人擔任。
河長制,是河湖管理的模式創新。截至目前,全國已有8個省市全面實行河長制,還有16個省份在部分市縣推行。河長制核心是行政首長負責制,黨政主要負責人成為第一責任人,像抓糧食安全一樣抓水安全,破除了“九龍治水”的體制頑疾,改變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的尷尬局面。
以江西省為例,省委書記擔任總河長,7位省領導任省級河長,其他河流設立88名市河長、822名縣河長和萬余名鄉村河長。從上到下,所有河湖都是“一把手”管,一竿子到底!
浙江在五級河長體系基礎上,公安機關對應配置了“河道警長”,還設立“企業河長”“民間河長”等,共同保護水環境。 在嵊州,有2000多支村嫂護水隊,有萬名義務監督員。“河里撿垃圾、管垃圾,關鍵靠我們‘村嫂河長’!”村嫂隊長李友娥說。
從實踐看,河長制成效明顯,維護了河湖生命健康,保障了水生態安全,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作為首創“河長制”的江蘇無錫市,64條河流都有了河長,考核斷面達標率從53.2%提高到71.1%,13條主要入太湖河流全部消除劣五類水。天津推行“河長制”三年,水質異常河道從211公里下降到34公里,綜合考評優秀河道從620公里提高到2274公里。
環境損害將終身追責,發展不能再“任性”
河長權力不小:凡是涉水問題都能管,比如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河湖岸線管理,還有侵占河道、圍墾湖泊、非法采砂、破壞航道等等。
同時,責任也很大:你負責的河湖出了問題,要唯你是問。地方要發展,河湖要健康,河長負起責任來,才能統籌處理好發展和生態的關系。
河長制能否見實效,關鍵在考核。《意見》明確,河長的主要任務有六大項,包括水資源保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當然,這也是考核的主要內容。比如,原來的黑臭水體是否變清了?一些被侵占的河湖是否治理了?一些河湖周邊的超標排污是否管住了?
總之,就是用一個標準、一把尺子,量一量你管的河湖是不是健康。如果考核不合格,各級河長就要負相應的責任。意見明確,要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無論是后來調走了,還是升官了,只要是在擔任河長期間造成的損害,這個人就跑不了,責任就得擔!
這意味著,今后排污不能再放肆,用水也不能再任性。按照規定,全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上限是7000億立方米,有72%的水要保留在江河和湖泊里,這是保持水生態健康的一個基本水量。
誰受益、誰補償,中央財政給予適當支持
社會上還有一種擔心:許多河流是跨省跨市的,如果上游排污,下游就要遭殃。那么,上游污染,下游怎么辦?河流生態治理會不會出現相互推諉?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需要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日前,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指導意見,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跨省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中央財政將給予引導支持,推動建立長效機制。
意見明確,流域上游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包括水質改善、水量保障等。對上游地區保護生態的付出,流域下游地區要作出補償。如果上游出現水質惡化、過度用水等情況,下游地區也有權利要求補償。
也就是說,保護水生態環境,上游地區花了錢、出了力、見了效,下游地區坐享“紅利”,就要支付補償給上游地區。誰受益、誰補償,這樣才是“共治”。否則,治理的擔子全落到了上游身上,一是太重擔不起來,二是也不能體現公平。現在,所有河段分兵把守,像接力一棒一棒往下傳,水質是從哪兒變差的,水量是怎么變少的,一目了然。
那么,上下游怎么劃分、如何定責?就是將流域跨界斷面作為“基準點”,來考核水質水量是否達標,基本補償是多少。意見要求,國家已確定斷面水質目標的,補償基準應高于國家要求。上下游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綜合確定補償標準,協商選擇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補償方式。
讓每條河湖有人管、能管得住,河湖生命才能永續健康,美麗中國才能漸行漸近。(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出品)
友好提示:本文為“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