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有利于;三個有利于是哪里的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談到國企改革要做到“三個有利于”,即“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迸c此同時,中移動近日公布的減薪方案中,最高減幅達50%。隨著國企改革頂層設計即將發布,國企“大象”們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改革的阻力是什么,國企限薪是否會流失大量人才,海內外各界格外關注。
國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企改革有了整體部署,但實際上三中全會后關于國企改革的步伐有所停滯。其實,國企改革的根本瓶頸在賦予國企的角色和市場化之間的關系。而國企改革又是整個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為何提出國企改革“三個有利于”?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針對國企改革提出三個有利于具體體現在以下三點針對性:
1、吉林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多且“老資歷”,同時也有一些央企的基地在吉林。在吉林談國企改革具有典型性。
2、國企改革和國企自身的發展正處在關鍵階段,尤其是中國經濟目前正在面對著經濟下行和經濟轉型雙重的壓力。國有企業都站在這個雙重壓力的最前列——不僅承受下行壓力,由其承擔著改革轉型的重任。而經濟下行的壓力不僅使得國企改革、轉型變得更加迫切,也使得國企改革和轉型遇到更大的難題。因為企業轉型往往需要一定的穩定增長作為改革空間,而經濟下行卻壓縮了這個改革空間,這也是國企改革中遇到難點。
3、三中全會以來,近兩年的時間里圍繞著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在實踐層面、理論層面、輿論層面都存在著模糊的認識和不同的聲音,甚至也存在一些激烈的較量。國企改革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到底應該怎么具體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的聲音。所以針對這些不同聲音,總書記提出國企改革的“三個有利于”。
“三個有利于”的言外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國企改革三個有利于時明確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言外之意就是國企改革不是要讓國有資本弱化;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言外之意就是國企改革并不是弱化國有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言外之意就是通過改革強化國有資本的功能。
與此同時,還有針對性地談到:“國企改革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但是也要避免市場的盲目性,要沿著符合國情的道路去改。”潛臺詞就是我們的國企改革并不能簡單照搬西方國家的改革思路,要符合我們的國情,承擔國企的社會責任。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國企改革做了怎樣的頂層設計?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各界圍繞著三中全會的展望和前瞻性分析中都特別聚焦在國企改革上。全會對圍繞國企改革實際上做了系統的部署——明確強調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要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等。
國企改革落實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
在三中全會之后,圍繞國企改革,不同觀點交鋒甚多。在具體改革路徑和方法選擇上,可謂見仁見智。進而導致國企改革在細化和落實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新情況:
曲解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私有化
第一,有一些關注國企改革的人在有意無意地曲解三中全會的部署。如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卻斷章取義地理解為國企改革等同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進而引申曲解為國退民進、弱化國有資本。
事實上,《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曾明確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也說明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私有化。
國企改革怎么改 亟待細化方案
第二,國企改革在堅持正確原則的前提下到底怎么改和怎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細化的具體實施方案。
國企改革面臨“中國特色式”難點
第三,國企改革面對很多有規律性的具體難點。如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一個國企的重大決策需要經過董事會討論通過,如果在實際操作中仍然由黨委說了算也就意味著現代企業制度形同虛設。而如果由董事會說了算,黨委又無法起到領導作用。這也就意味著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既需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操作又不能脫離黨的領導,這也是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點。
同時,我國的國有企業還承擔著大量的離退休職工,我國國企目前總平均負擔是“1帶2”,即一個在職職工負擔兩個離退休職工。極大地影響了國有企業競爭力和利潤形成,但這也是我國的現實國情。因此國企的改革也需要養老金改革、薪酬體系改革等相配合。
國企改革過程中面對的實際難題
1、在國企改革問題上,很多國企的高管們普遍認為當前國企改革最迫切要解決的就是基本方向和重大原則問題。即國企改革的治理結構問題。
2、中國的國企特別是央企,他們的涉及領域面很廣,在改革的過程中并不能一概而論,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中石油、中石化如何提高競爭力,如何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形成話語權;做大做強的同時怎么治“大企業病”等都是一些具體的管理難題。因此,國企在這些具體改革的過程中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創新的過程。
3、當前的很多國企面對的難題具有普遍性。當前世界經濟整體下行和全世界經濟轉型的情況下,我國國有企業面臨的難題實際上是當前世界上所有同類領域企業都面臨的普遍難題。
國企改革與國企限薪的關系
可以注意到,近日,中移動公布減薪方案,最高減幅達50%。那么要把國企改革改革引向正確軌道,這也涉及到國企高管減薪的問題。盡管國企高管減薪在整個國企改革中屬于一小塊,但國企高管減薪直接觸及到個人切身利益,同時也會從管理層延伸到職工,因此給大家的心理壓力沖擊較大。
需要明確的是國企改革≠減薪,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個長期的穩定的、明確的、能夠動態調整的薪酬形成和增長機制。不僅要縮小高管和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也要與員工的行為掛鉤。國企一方面具有公有制屬性,是屬于全民的財產;另一方面又要參與市場競爭,以期使國資保值增值,如果在員工薪酬上“一刀切”式限薪,則顯然是對國企改革的又一種誤讀。
國企高管減薪包括薪酬形成增長機制的建立還要處理好一個問題——一方面要體現反腐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體現中國國情特點的國企工資薪酬形成機制,還要發揮薪酬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激勵作用。秉承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基本原則,仍然要體現了國企經營管理者承擔的責任、風險和其合理收入之間的匹配性。
執筆 / 姚文帥 余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