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等于多少錢;香港1兩等于多少錢
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比如去超市之類的地方,質量單位一般都是千克,價格單位一般都是元/千克。但是在實際的使用中,我們還會用到另一種計量單位,那就是斤、兩、錢等傳統的重量單位。比如去農貿市場買菜的時候,一般都是按斤來稱量的,還有就是喝酒的時候,特別是喝白酒的時候,都會說來個二兩白酒,或者說你這杯子也太小了,最多三錢。那么為什么“兩”下面的單位叫“錢”呢?一錢又為什么等于十分之一兩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事。
實際上,“錢”一開始并不是重量單位,那它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重量單位的呢?我們得從頭開始說起,而且說的還不是度量衡的事情,而是中國古代的錢幣史。
在上古的時候,人們一般選用貝殼作為交換的媒介,但是這個貝殼也不是隨便什么貝殼都可以的,一般都是特定的某一種貝殼。比如商代時候的貝幣就是用一種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齒貝。
貝幣
他們把貝殼的背部磨平,然后打上孔,用來穿上繩子,便于攜帶。齒貝小巧玲瓏、顏色鮮艷、堅固耐用,而且還便于攜帶、方便計數,所以就漸漸地成了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俗稱“貨幣”。五個貝殼為一串,兩串叫一朋。所以我們在這里就可以看到,我們很多漢字都跟這個“貝殼”有關系。比如貨幣的“貨”字,就帶有“貝”字,再比如“寶貝”的“寶”字,它的繁體寫法是“寳”,也帶有“貝”字,可以說,凡是值錢的東西,基本都帶著這個“貝”字。等到了商代晚期、周代的時候,由于商品交換變得頻繁,天然的齒貝不夠用了,怎么辦呢?聰明的先人就想出了用青銅來鑄造貨幣,那就是銅貝。
銅貝
銅貝要比天然的齒貝更加耐磨,但是分量要更重。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都有自己的貨幣,比如流通于齊國、燕國和趙國的刀幣,就像一把大刀一樣,還有流通于魏國、韓國地區的布幣,就像一把鏟子一樣,因為這些貨幣都是跟春秋時期的農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演變而來的。當然也有特殊的,比如楚國的蟻鼻錢,又叫鬼臉錢,那就很小很小了,螞蟻的鼻子,那能有多大啊。還有就是秦國使用的孔方錢,外圓內方,象征天圓地方,中間的方孔還可以穿繩子,攜帶也方便。
各種不同形制的貨幣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有鑒于原來各國幣制的混亂(畢竟你用齊國的刀幣是沒法買楚國的東西的)。秦始皇下令全國只流通原來秦國的孔方錢,在錢幣上鑄上兩個字“半兩”,代表這個錢的分量,一個銅幣半兩重。
秦半兩
但是秦朝畢竟只存在了十五年,到了漢初,還是用的“秦半兩”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半兩錢越來越少了,所以到漢武帝的時候,開始改革幣制,廢除秦半兩錢,改用五銖錢。
五銖錢
這個“銖”也是古代的一個重量單位,比如我們有個熟悉的成語“錙銖必較”,就是說一個人連錙和銖這樣微小的量都要計較,形容他斤斤計較。當時的重量單位是這么換算的:最小的是銖,然后是錙、兩、斤等等。其中1斤=16兩,1兩=4錙,1錙=6銖,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代,一個銅錢的質量就從秦朝的12銖變成了5銖,差不多是原來的40%左右,銅錢就變得輕了。五銖錢用了很長很長時間,一直到隋末,還在用五銖錢,前后將近700年,雖然每個朝代用的不一定都是漢五銖錢,但是錢的分量都是五銖。到了唐朝開國以后,唐高祖鑒于社會上流通的五銖錢極為混亂,有必要進行一次徹底的規范,于是就鑄造了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留的五銖錢。
開元通寶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開元通寶”并不是一個年號錢幣,跟后世的比如“崇寧通寶”、“乾隆通寶”等年號錢幣是不一樣的,雖然“開元”后來也是一個年號,但這純屬巧合。唐高祖規定每個開元通寶重2.4銖,這樣的話,十個開元通寶就是24銖,也就是一兩,也就是說一兩等于十個錢,所以1兩=10錢,1錢=0.1兩就是這么來的。至此,在質量中一個新的單位產生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