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情景劇大學生(工匠精神舞臺劇)
近年來,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緊扣立德樹人,注重以文化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傾力打造了原創舞臺情景劇《鄭國渠》,積極探索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路徑。
精心策劃 匠心呈獻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匯聚推進高質量發展磅礴力量,2021年9月起,學校聚焦關中水文化,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陜西關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鄭國渠的修建過程及其背后故事為題材,選拔不同年級階段的60余名在校學生廣泛參演,綜合運用文學、音樂、光電、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歷時兩年多,打造了原創舞臺情景劇《鄭國渠》。
該劇由“序幕 穿越時空的對話”“第一場 入秦力辯百官”“第二場 征集勞工百姓苦”“第三場 鄭國巧化修渠困局”“第四場 計謀敗露表立場”“第五場 秦王巡視修渠工程”“尾聲 眾工齊心渠終成”共7幕組成,講述了2000多年前韓國著名水師鄭國奉命入秦游說,并歷時十年主持穿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歷史故事。劇情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充分展示了鄭國胸懷天下的為民情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我國勞動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優秀品質。
突出特色 創新育人
突出學校辦學特色。《鄭國渠》劇本創作以鄭國入秦興修水利工程為線索,采取實際走訪、查閱文獻等方式廣泛搜集歷史資料,從中挖掘梳理鄭國受命主持修建灌溉渠的原初“疲秦”設想和最終“灌溉關中沃野”推動農業生產的目的,并在情節設計中滲透鄭國力主保護關中生態想法,將學校的農林水辦學特色與劇本創作緊密結合起來,突出了育人內涵與價值。
注重文化育人創新。《鄭國渠》是在學校“后稷文化”榮獲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的又一次實踐探索,持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更深入地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實踐形式與平臺載體。劇本創作和排練過程中,在全校范圍內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廣大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感受關中水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推進“思政勞育”改革。《鄭國渠》對標“大思政課”建設要求,以學校“正禾”育人工程入選陜西省“大思政課”建設試點項目為契機,立足高職院校學生學情、教師教情,結合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經驗做法,以及在教學方法、教學元素和教學話語上做出的探索,采用情景劇表演教學法,以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讓參演學生在活潑生動、緊張有序的排練過程中,不僅體驗創作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更從鄭國主持修建灌溉渠事跡中感受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促進勞動教育提質增效。
影響廣泛 成效顯著
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鄭國渠》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演員們的精湛表演,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盛宴。2023年11月,該劇首場在校匯報演出獲得圓滿成功,受到了現場600余名師生代表的一致好評,被多家中省主流媒體宣傳報道,社會反響熱烈,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大思政課”建設持續深化。《鄭國渠》著力打造情景式、體驗式、沉浸式的思政課教學新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促進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和理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講臺與舞臺、學習與應用、常規教學與特色教學相結合,開拓了一條“古為今用、以文育人”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新路徑,更好地推動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共融共生、同向同行。
思政育人成效全面提升。《鄭國渠》通過特別定制,將情景劇藝術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與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特點相結合,讓學生在情景劇的創編、排練、演出和觀看過程中砥礪品質、升華思想,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該劇選拔不同年級階段在校學生廣泛參演,達到了人才培養有效貫通、有序銜接的良好效果。
通訊員 陸敏 編輯 韋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