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自由民主;西方自由主義的政治主張
文|歷史求知所
編輯|歷史求知所
在媒體的輿論場上,西方始終“高舉”著自由民主的大旗,對我們發起了輿論上的攻勢,然而近期,一則法令的出臺卻讓人們大跌眼鏡。
2024年4月12日,德國通過了性別自決法,從此以后,德國公民將可以在“男”與“女”性別之間輕易切換,每人每年都可以按照程序更改性別,甚至不需要提交醫療證明。
消息一出,舉世嘩然,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西方所謂的“自由”是否已經過了火,德國的性別自由“版本過于超前”。
?——【·跨性別者·】——?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少數群體也逐漸被人們所了解,比如同性戀、無性戀等等,大多數人早就見怪不怪了。
因此就算是在國內,對同性戀的包容度也越發提高,但對大多數國人來說,一個跨性別者要比同性戀可能更加不好接受。
而我們口中的“跨性別者”指的是在性別認同上和生理性別不符的一個群體。眾所周知,生理性別在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好了,但所謂的社會性別卻有所不同。
社會性別是社會文化對男女的定位,有部分人的生理性別和自我認知的社會性別產生了沖突,因此被稱為“跨性別者”。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采取變性手術的方式,改變自身的生理結構,達到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自我性別認同的統一。
但也有一部分人沒有改變自身的生理性別,只是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完成了這一角色的轉變。
由于我們國家的民族心理以及社會文化,在我們國家,“跨性別者”基本上是社會上的邊緣群體,很少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基本上只在網上活躍,尤其是二次元等小眾圈子里,才會看到所謂的“男娘”“偽娘”等等。
但在西方國家,“跨性別者”的數量相當龐大,而且一直是一個西方媒體始終津津樂道的話題,許多美劇、英劇都會有跨性別者的角色,甚至跨性別本身成為了西方所謂的“政治正確”的一部分。
由于西方國家總是倡導“自由”,自由應該是全方位的,理所應當要包括性取向自由,乃至于性別自由,為了不被扣上“不自由”的帽子,因此大多數西方政府都對跨性別運動采取了縱容的態度。
西方的跨性別群體經常在各大場合上拋頭露面、穿著奇裝異服游街示眾,要求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
美國的許多明星也踏上了跨性別之路,比如著名的《盜夢空間》中的女主艾利奧特?佩吉在成名之后選擇了出柜,并在34歲選擇了變性,以男人的身份登上了雜志封面,還和妻子甜蜜出席各種公共場合。
就連美國的高官中都出現了跨性別者,比如美國的雷切爾·萊文,作為四星上將掌管著國家的重要軍事權力,但這樣一個橫刀立馬的大將軍,居然也是一位變性人。
按道理來說,在許多中國民眾的眼里,由于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中國民眾會覺得跨性別者看起來有些“辣眼睛”。
但無論如何,想要怎么打扮自己那也是別人的自由,即使有男性當街穿裙子戴假發,大部分人也都是聽之任之的態度,最多就掃幾眼。
但是令人感到極為離譜的是,有一部分跨性別者卻“既要又要”,這才是引起許多網友的爭議。
比如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有一名叫做哈伯德的女子舉重運動員,從2017年至今接連輕松地摘下了“六金一銀”,然而這并不是因為她有著多么過人的本領,而是因為在35歲之前的她是一名男舉重運動員,在做了變性手術后,她參加女舉重比賽,自然是降維打擊了。
類似這樣的亂象,在西方比比皆是,從官方到民間,似乎都對跨性別者有著極大的縱容,因此在西方看見一個跨性別者自然是見怪不怪了,甚至跨性別者還能在教育、工作等方面受到來自政治正確的優待。
盡管人們對西方對跨性別者的縱容已經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了,但德國最新出臺的法案依舊讓人們大跌眼鏡了,原來這還不是西方的下限!
?——【·德國法案·】——?
2024年4月12日,一則新聞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
德國通過了一則法案,德國的成年人每年都可以自由地更改一次自己的性別,而且無需經過醫院證明和家庭許可,就連青少年也有權利在監護人的同意下進行申請修改自己的性別,條件相當寬松。
除此之外,法律還保護了跨性別者的權益,不允許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當事人的曾用名或者法定性別。
在求職、升學等重要場合中,當事人也可以自行選擇不登記自己的性別信息,這也是為了保護民眾的隱私。
當然,法律中也有明確規定,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不可以通過隨意更改性別來逃避服兵役的責任,看來德國還沒有完全忽視生理結構的作用,因此這一條規定也算是“瘋狂”之中的“理性”了。
消息一出,國內的網友們都感到非常震驚,因為這看起來簡直就像是一個惡搞的新聞,難道德國人的精神狀態已經如此超前了嗎?
事實上,這絕不是什么惡搞的傳聞,這則法令的推出已經得到了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的承認,很快就將在德國內施行。
而且,德國總理公開聲明這是國家尊重少數群體的表現,法案通過后,這些跨性別者、雙性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而他們的存在也并不會真正影響到別人的生活。
熱心的網友就提出了疑問,在這個法案通過后,跨性別者到底是去生理性別的廁所,還是去心理性別廁所比較合適呢?
更不用說澡堂這種地方了,萬一一名女性走進女澡堂,結果里面都是自稱心理性別女的壯漢,或者一個男人大搖大擺地走進女廁,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還要求女性不能表現出異樣的眼光,那個場面簡直難以想象。
所以說,這個法案的通過對跨性別者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而對于大多數非跨性別者的大眾群體,接受度就沒有那么高了,尤其是女性。
因為人們總是會擔憂,如果有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會鉆這個法律的空子,專門到廁所或者更衣室等等私密地方占人便宜,而受害者也只能有理說不清了。
更甚者,一些犯罪分子還可能利用這一法案,給自己塑造一個新身份,從外貌改變到性別都發生變化,“大變活人”不再是夢。
除此之外,在這個法案的影響下,國際體育賽事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在國際體育賽場上,這些男性變成女性的選手,如果擁有參賽權,那么她們有可能比一般的女性選手擁有更大的優勢,最后出現種種不公平的現象,這也是值得令人深思的地方。
還有一個值得詬病的地方,那就是法令中賦予了青少年相當大程度的自決權。
這也就意味著在心智還沒有成熟的時候,一些青少年可能會被惡意引導性別上的取向,最終模糊了自己的性別認知,甚至錯誤認知了自己真正的性別傾向,這種影響也相當惡劣。
不過,這個“性別自由”的提議之所以能夠通過,說明它的支持者不在少數。
事實上在德國之前,就有許多國家有著類似的法令出臺,支持和保護跨性別者的權益,比如愛爾蘭、法國、丹麥、希臘等等國家,都有著相關的規定。
西方的政府官員也自然不是傻子,出臺這些法案肯定有著他們的原因,所謂“國情如此”,那么為什么西方國家會作出如此的決策呢?
?——【·西方國家的考量·】——?
一個社會現象的產生,背后必然有著復雜的時代因素,尤其是經濟因素更是其中的決定性要素,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國家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的生存發展狀況,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在過去,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很少出現類似現在西方國家這樣少數群體暴漲的情況,因此我們不難推測,這個背后可能還有著官方力量作為推手。
如今西方國家會普遍出現這種跨性別、LGBT群體的人數暴增的情況,歸根結底的社會矛盾的激化和轉移。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由于生產力沒有出現所謂的重大變革,新的經濟增長點遲遲沒有出現,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普遍放緩。
甚至一部分歐洲國家還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在亞洲地區也是如此,日本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喊出了“消失的三十年”的口號。
資本主義世界的蛋糕變小了,但分蛋糕的人依然還是很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并沒有降低。
尤其是在西方老齡化人口占社會的一大部分的情況下,高昂的福利補貼政策使得西方政府騎虎難下,政府官員要面臨的財政壓力十分巨大。
再加之,財閥集團的崛起導致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讓西方底層民眾的生活也是非常煎熬,許多青少年成為了暴力犯罪的主體。
國內不安寧,國際社會更是動蕩不安。
俄烏戰爭爆發、中東局勢的不穩定、恐怖組織的猖獗都使得形勢極為復雜,這些社會矛盾一旦引爆,西方世界恐怕將永無寧日。
因此,西方政府不得不將一些更加無關痛癢的社會矛盾提出來擋刀,以此來隱藏真正的現實。
當人們的眼光聚焦于性別矛盾時,矛盾自然轉移了,政府也能緩解下壓力,這就是德國出臺《性別自決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充滿爭議的法案,可能只是一個障眼法。
另外一方面,從生物生存發展的角度上看,跨性別者的出現其實也大大降低了出生率,幫助撫養后代,使得種群能夠更好適應惡劣的環境,西方國家如今的發展也頗有一些這樣的意味了。
當然,這種轉移矛盾的方式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玩得“過火”了,也有可能會埋下動蕩和混亂的種子。
就好比之前提到諸多的違法行為,恰好就鉆了性別模糊的空子,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所以說,很多人都認為,性別自由的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以德國民眾目前的素質通過這個法令確實是步子邁得太大了,很有可能是在給自己埋雷,具體施行下去后,到底是利國利民之舉,還是一個滑稽的法令,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結尾·】——?
現如今,超出大家理解范圍的法令也是越來越多了,許多人都在感慨世界怎么越變越瘋狂。
但也有人認為,德國只是先我們一步,在未來我們國家可能也會推出類似的法規。
當然,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這條法規背后的復雜原因,我國和德國的國情相差很大,民族心理也有所不同,在中國實現性別自由恐怕短期內還是不太現實。
信息來源:
跨性別者故事:從藥娘到變性人,步步維艱——澎湃號·湃客——澎湃新聞
德國人實現了“性別自由”,從此德國人將可以在“男”與“女”之間無縫切換——風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