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系”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行律缬浾?陳楚紅 攝
這樣的歷史感,還在于通過歷史回歸常識。
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國家有一種論調,認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不等于一個中國原則,沒有明確臺灣主權歸屬,沒有阻止臺灣參與國際組織。
“散布這種論調的人,首先應該補一補基本常識?!蓖跻慊貞f,“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既是歷史,也是事實。”
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到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歷史的經緯清清楚楚呈現在外界面前。
用歷史講清現實,貫穿整場記者會。
談及中俄關系,“友好的歷史邏輯不變”;論及中日關系,“防止軍國主義陰魂復活”;說起全球南方,“有著反殖反霸的共同歷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可以消弭誤讀與曲解的空間。
這樣的歷史感,更在于以史為鑒,啟示當下,尋找未來的答案。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沖突延宕,多國政局動蕩。人類命運與共的大船,如何走出危機和困惑,取決于國際社會共同的選擇。
世界是否要退回叢林法則?王毅回顧起一百多年前的巴黎和會。彼時,中國人發出歷史之問,究竟是“公理勝強權”,還是“強權即公理”?
如今,中國給出答案:歷史應當向前,而不能倒退。大國應承擔起國際義務,履行好大國擔當。
如何應對聯合國的作用和權威受到削弱?王毅談起二戰結束前后聯合國成立的歷史,“打造一個維護世界和平、開展全球治理的最主要平臺”。
當單邊主義抬頭,強權政治泛濫,中方的選擇始終堅定:矛盾越是復雜,越要突出聯合國的重要地位。
約90分鐘,答23個問題,“歷史”二字成為今年中國外長記者會的高頻詞。從凝練的古語到清晰的史實,從以史為鑒到昭示未來,問答之間可聽見回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