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在浙江紹興古城,金熙玥(左)為游客拍照。中新社記者 項菁 攝
日前,“小伙泰山陪爬年入30萬元(人民幣)”的新聞一度引發(fā)網絡熱議。據媒體報道,這位26歲的陳姓小伙子從事兼職“陪爬”泰山已經一年多,服務對象主要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服務內容包括幫游客背包、講解,特別是當游客累了,他給予鼓勵,或者拉一把、背一段。
平時忙于工作的“00后”杭州白領余娜,近日體驗了一次“陪游”。利用周末,她乘坐高鐵去福建泉州旅游。雖是獨自往返,但她“提前在網上約了一位‘陪游’姐姐”,并且?guī)退贫藘扇沼畏桨浮?/p>
體驗之后,余娜覺得“有個‘陪游’非常值”。不僅因為“陪游”是泉州人,對當地很熟悉,而且在游玩中“還會跟我分享她的故事,提供積極的、正向的引導,幫助我釋放壓力”,“就像交到了一位新朋友”。
不過,隨著消費者的增加和消費內容的擴展,“陪伴服務”這一相對新鮮事物中存在的問題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比如相關的職業(yè)定義、技能標準、管理規(guī)范等一系列事項,關乎消費者與從業(yè)者各自權益保障、行業(yè)風險管控等多方面工作。
以“陪游”為例,有輿論即指出,私人陪游沒有傳統(tǒng)導游或專業(yè)旅行機構的資質保證,也沒有為游客購買保險等配套服務,缺乏第三方監(jiān)管,游客和業(yè)者雙方的安全均難以保障。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旅游文獻研究所原所長徐日輝認為,“陪游”等服務作為新業(yè)態(tài),確實存在準入門檻低、收費標準不一、服務安全性不足等問題,亟須相關部門加大市場監(jiān)管力度,加快制定涵蓋服務范圍、風險預防等在內的職業(yè)技能標準和管理規(guī)范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