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持久和平與歐洲安全重建》(英文版)報告發布
中新網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郭超凱)中國歐洲研究智庫網絡(CTNE)年度報告選題暨《俄烏持久和平與歐洲安全重建》(英文版)報告發布會6月30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
在《俄烏持久和平與歐洲安全重建》(英文版)報告發布環節,報告作者清華大學教授達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隆、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晨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講師馮怡然,分別從美國角色變化及其影響、烏克蘭身份重構、歐洲安全秩序重建以及中方作為利益攸關方的關切等角度,圍繞報告寫作的心得體會以及當前關注要點等做分享,并就歐洲援烏成本、沖突對中俄中歐關系影響等焦點問題與媒體代表進行深度互動。
報告指出,俄烏雙方在軍事上仍有余力、政治上互不信任以及外部環境的重大影響等因素,導致迫使雙方或任一方徹底放棄軍事手段、讓沖突徹底轉向政治解決的臨界點尚未到來。美方的急功近利導致政治解決不進反退,其試圖主導的談判格局正被各方博弈所拆解,一個真實有效、公正公平的政治解決進程亟需依靠新的力量在新的契機下開啟。
報告稱,歐洲安全的重建在破除舊格局與建立新秩序、排他性集團與包容性架構以及依附性工具與自主性角色等不同取向之間充滿了悖論。烏克蘭危機及其他地區沖突正在全球范圍內制造出復雜的安全困境:各方的安全訴求越急迫,對彼此的威脅認知就越強烈,就越依賴于軍事手段,實現和平的道路就越曲折,包容性的安全架構就越難以構建。
隨后,中國歐洲研究智庫網絡(CTNE)2025年度報告選題正式發布。如何認識在世界多極化、區域權力結構重組以及內政極化背景下的“歐洲變局”,成為今年報告關注的主題。報告將集合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智庫的專家學者參與寫作,從區域國別研究視角切入,重點圍繞歐洲一體化前景、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變化、英、法、德、意、波、西等主要國家形勢以及北歐、中東歐和南歐等次區域態勢進行深入討論,并在此基礎上與國外同行進行交流和分享。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重慶大學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部分報告作者現場參會,就對報告主題的理解、各自關注重點以及寫作規劃等進行了充分、深入的分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