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抑凡制作的“紅船”模型。孫楊洋 攝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江南風光中,船只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嘉興南湖之畔,靜靜停泊的“紅船”見證著一個個難忘的歷史時刻,成為厚植家國情懷的精神符號。
汪抑凡是土生土長的嘉興人。在其記憶中,“紅船”的意象一直伴隨他成長。“第一次見到‘紅船’是小學時的一次春游。后來,隨著對‘紅船’的了解越來越多,心中的使命感也愈發強烈。”汪抑凡說。
南湖“紅船”是一艘傳統江南畫舫。作為一座運河上的城市,嘉興河網密布、船只眾多,造船工藝發達。至明代,南湖上已常見畫舫云集的繁盛景象。
2010年,學習平面設計專業、曾在外從事動畫行業的汪抑凡回到嘉興工作。因為對船模感興趣,他業余時間跟隨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湖畫舫”代表性傳承人韓鳴華學習畫舫制作技藝。
“第一次看到韓老師做的船模時,我感到非常驚訝。”汪抑凡回憶道,小小的船竟然可以有這么多樣式、種類,并且可以做到跟真正的船只一模一樣,這讓他堅定了潛心鉆研船模制作技藝的決心。
制作一艘“紅船”,不僅考驗木工技藝,更要求制作者對畫舫的歷史知識和設計結構了然于心。
初學時,汪抑凡時常將木頭原料帶回家,工作之余仔細研究“紅船”的每一個結構,僅船底制作就花了大半年時間練習。
“理解‘紅船’的圖紙結構之后,剩下的就是‘手上功夫’了。制作船模的關鍵,就在于零件精度夠不夠、各個結構之間是否能夠完美契合。”于是,他從最基礎的木工工藝練起,每一個動作都重復了成千上萬次。
2018年,隨著手藝逐漸成熟,汪抑凡全職投入“紅船”船模制作事業。這促使他重新思考“紅船”船模的價值和意義——“紅船”不是擺在玻璃柜的展品,它應該代表歷史使命的傳承,以及代代相傳的溫度。
如何將歷史的厚重感,濃縮于小小船模之中?
“技藝的起點并非工具,而是眼睛。”在師傅的指引下,汪抑凡成了南湖邊的常客。為了精準還原細節,他多次前去瞻仰“紅船”,細細觀摩、丈量、記錄。
“從事‘紅船’制作之后,每次去看‘紅船’都有新的發現。我開始琢磨,如何借由船模講述歷史故事,將‘紅船精神’通過船模傳播出去。”
為讓船模“說話”,汪抑凡在細節上下起功夫。他指著一艘“紅船”船模介紹,“比如,我在門檻、船窗等位置采用做舊工藝,制作一些磨損,讓觀者能夠聯想到當年這艘船被使用時的場景。”
近年來,他還主導研發生產一款手工拼裝“紅船”船模,采用環保塑料材質,只需半個小時就可制作完成,讓外行人、青少年也能親手體驗“紅船”制作。
南湖革命紀念館、西柏坡、井岡山、延安……汪抑凡細數道,從事“紅船”船模制作以來,他已制作了6000余艘“紅船”,助力其從南湖駛向五湖四海。
“于我而言,‘紅船精神’就是認真打磨好每一艘船模,堅持創新,朝著一個目標奮斗,讓‘紅船’駛向更廣闊的未來。”汪抑凡篤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