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代表團走進寧夏 探尋防沙治沙合作新路徑
中新網銀川7月2日電 (記者 李佩珊)7月1日至2日,由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生態和自然資源部官員和農林專家組成的代表團來到寧夏,實地探訪寧夏荒漠化防治前沿陣地,探尋防沙治沙合作新路徑。
在靈武市白芨灘防沙林場大柳毛子沙窩治沙基地,講解員向代表團介紹了白芨灘70年堅持不懈的治沙史。
地處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的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場至今,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累計完成治沙造林近70萬畝,構筑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公里至30公里的“綠色長城”,有效遏制了沙地南移西擴的趨勢。從“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的荒漠,到如今的綠木掩映、碧水潺潺,一幅匯聚西北雄奇與江南靈秀的生態畫卷在“塞上江南”鋪展開來。
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代表團成員俯身沙地,親手揮鍬扎麥草、培沙土,親身體驗制作麥草方格。哈薩克斯坦生態和自然資源部林業及野生動物委員會副主席馬克薩特·葉列梅索夫表示:“中國治沙工程的龐大規模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讓我印象深刻。中國在治沙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欽佩,尤其是草方格技術、耐旱植物選育及沙區特色產業方面的創新舉措,值得我們借鑒。”
在寶豐農光一體化項目基地內,3萬畝光伏板下,是一望無際的枸杞林。最近正值頭茬枸杞成熟的季節,代表團成員紛紛舉起手機拍攝記錄光伏板下的枸杞林。現場,代表團成員細致詢問技術參數與生態效益,對寧夏“一地兩用”的光伏治沙綜合效益表現出濃厚興趣,并表示想要把成功經驗帶回家鄉。
據悉,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6月17日落戶寧夏,這是該中心成立后,寧夏首次接待國際代表參訪考察。參訪過程中,代表團還與寧夏林草領域相關專家就基因組選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在林木育種中的應用,以及自動化苗圃、可生物降解容器等創新技術進行了深入交流,并探討了雙方在干旱地區森林恢復、沙產業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