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捕食者感知對動物模仿有害生物準確程度有重要作用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7月2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演化論文稱,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實驗研究顯示,捕食者感知對于動物為避免被捕食而模仿有害生物的準確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項實驗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利用準確性不一的各種胡蜂的3D打印擬態,揭示了鳥能區分有害昆蟲與它們無害擬態之間的細微差別,而其他捕食者則更容易上當。這也闡釋了自然界中不像的擬態沒被淘汰的原因,即擬態成功與否取決于觀察者的視角。
該論文介紹,貝氏擬態(Batesian mimics)是指無害動物模仿危險或難吃的生物,來嚇退捕食者。比如,有些食蚜蠅物種會模仿胡蜂,但這種擬態的范圍從接近完美到幾乎不存在不等。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既然有抵御捕食者的作用,擬態為何沒有演化至完美。一種假說認為,如果動物試圖同時模擬幾種有害生物,就能抵御多種捕食者,從而得到更多保護。
為測試這一理論,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英國諾丁漢大學Christopher H. Taylor和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創建了3D打印的昆蟲——外表從非擬態的蠅類到各類食蚜蠅和胡蜂。他們隨后測試了鳥和無脊椎捕食者在面對這些獵物時的反應。鳥分辨細微差異的能力出色,大部分選擇了能“安全食用”的3D打印獵物。
論文作者指出,不過,這種能力在分辨顏色和大小特性時比分辨圖案和身形特性時更強;與多種有害昆蟲有部分相似點的擬態,似乎并未因覆蓋額外的捕食者而受到額外保護;一些無脊椎捕食者(如蟹蛛、跳蛛和螳螂)似乎難以區分這些不同的昆蟲。他們認為,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有些不準確的擬態仍會一直存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