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最新研究:古DNA為揭示早期埃及人遺傳多樣性提供新線索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北京時間7月2日夜間在線發表一篇基因組學論文稱,研究人員從上埃及Nuwayrat地區一個古王國墓葬中提取到一名古埃及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這些數據分析可追溯至古埃及第三至第四王朝,揭示其與北非及中東地區(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古人群的親緣關系,為早期埃及人的遺傳多樣性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該論文介紹,古埃及的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前2125年)在上下埃及統一以及早王朝時期(公元前3150-前2686年)之后,以極高的穩定性和創新性著稱,包括建造了首個階梯金字塔。盡管此前數十年的研究已增進人們對古埃及人的整體理解,但對他們的遺傳構成卻了解不多。迄今為止,只有3個古埃及個體的基因組得到部分測序,而古DNA保存不佳一直是個挑戰。
在本項研究中,論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Adeline Morez Jacobs與同事及合作者一起,分析屬于一名男性個體的新測序基因組,其放射性碳測年為修正后公元前2855-前2570年左右,這一時期與埃及早王朝末尾以及古王國時期起始相重疊。該個體被發現埋葬于Nuwayrat的一個密封陶罐中,說明他的社會地位較高,活到了他那個時代的高齡——在44-64歲之間。
在此次研究提取的7個DNA樣本中,有兩個保存足夠完好,能用于測序,并與3233個現代個體和805個古代個體的數據庫進行對比分析。通過遺傳模擬,論文作者將這個Nuwayrat個體基因組的絕大部分追溯到北非新石器時代的祖先。此外,該基因組的約20%與東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相關,從而補充了這兩個地區有貿易往來和相互影響的現有考古學證據。
論文作者總結說,這名古DNA的研究個體雖然可能無法代表當時的普遍人群,但其研究發現推動了對古王國時期埃及人的理解,還揭示了可能有利于古DNA保存的埋葬條件,為今后相關發現鋪平了道路。該研究團隊呼吁進一步開展基因組測序,促進對埃及早期人群歷史的認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