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廣州海幢寺展示的“素仁格”盆景藝術。 記者 韋杰夫 攝
在嶺南文化的百花園中,盆景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異彩,它運用近樹造型、截干蓄枝等技藝,制作出蒼勁雄奇、飄逸瀟灑等富含嶺南風貌特色的地域風格。
“嶺南盆景素有‘南素北孔’之說。”黃遠穎稱,以珠江為界,南岸(舊稱河南)以‘素仁格’為代表,風格飄逸瀟灑;北岸(舊稱河北)則以孔泰初的大樹型盆景為宗,呈現偉岸雄渾之美。
黃遠穎口中提及的“素仁格”是指由嶺南盆景一代宗師素仁和尚創(chuàng)造的盆景風格。素仁俗名陳素仁,十多歲時拜廣東肇慶鼎湖山慶云寺亮思長老為師,后到海幢寺,成為廣州海幢寺第40代住持。
廣州市海幢寺是“素仁格”盆景藝術的發(fā)源地。作為中國清代第一座對外開放的寺院,海幢寺不僅是佛教圣地,更是一座融合文人雅士的園林,“這里聚集了大量文人墨客,寺中僧人皆能吟詩作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
“這位在肇慶星湖法脈啟蒙,又在海幢寺曹洞法脈深造的僧人,將佛教禪意與文人情懷熔鑄于盆景藝術,開創(chuàng)了‘素仁格’這一獨特流派。”黃遠穎解釋:“‘素仁格’盆景是后人對素仁和尚所創(chuàng)高逸孤絕風格盆景的尊稱,‘素仁格’也是唯一用作者命名的盆景風格。”
談及嶺南盆景的技法精髓,黃遠穎以眼前作品為例:“我們采用‘蓄枝截干’技法,枝條從近端到末端呈階梯式過渡,最終要達到‘牙簽枝’的精細程度。”他隨手剪去背上枝、葉下枝等多余枝條,演示如何使每個分枝都成為“一棵獨立的小樹”。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嶺南盆景特有的“馬眼”工藝。黃遠穎指著樹干上的剪口解釋:“這些剪口愈合后形似馬眼,既是功力體現,也暗含取舍之道。就像人生需要犧牲某些枝節(jié),才能成就主干氣象。”
今年5月初,嶺南盆景聯合江蘇蘇州拙政園舉行特展,展覽主要選取“素仁格”盆景藝術,風格素雅而簡潔,不少年輕觀眾駐足留影。“11天展期吸引30萬名觀眾,說明這種藝術形式具有跨地域的感染力。”黃遠穎稱。
“近年來,‘素仁格’盆景的關注度頗高,這與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密切相關。”黃遠穎說,現代人更關注自我,追求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素仁格”那種去繁就簡、孤高飄逸的風格,恰好契合這種審美取向。
“‘素仁格’并非簡單的‘極簡主義’,所謂‘三枝兩葉’的極簡表現,是建立在深厚功底之上的化境,呈現老而彌堅、健康奮發(fā)的景象。”在黃遠穎看來,“素仁格”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學,“就像人生從簡單到復雜,最終又回歸簡單。‘素仁格’教會我們取舍之道,該留白的留白,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
這種融合佛家禪意與文人情懷的藝術形式,正因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美,日益受到海內外青睞。
“以‘素仁格’為代表的嶺南盆景因其自然過渡的技法優(yōu)勢,逐漸受到國際盆景界青睞。”黃遠穎表示,如今,日本部分盆景名家開始借鑒嶺南盆景的蓄枝截干技法作基礎造型,再結合日本傳統云片手法,形成新風格。此外,臺灣地區(qū)盆景界也認同嶺南技法在曲直結干上的獨特性,并參考其手法進行創(chuàng)作。
“不同文化在盆景藝術上是可以對話的。”黃遠穎說:“人類對自然美、意境美的追求是共通的,這正是我們推動嶺南盆景走出去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