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浙江因“綠”而變 塑綠色轉型“金字招牌”
中新社杭州8月15日電 題:浙江因“綠”而變 塑綠色轉型“金字招牌”
中新社記者 王逸飛
2005年8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江安吉提出。20年來,浙江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建成中國首個“生態省”,經濟社會面貌也因“綠色”而產生深刻變革。
民眾生活因“綠”而變
這些年,通過護美綠水青山,越來越多浙江民眾的生活因“綠”而變。
“我最多一天做了786杯柚香拿鐵。”衢州市常山縣路里坑村村民曾美君本不會做咖啡,如今在“羊棚咖啡”上班的她有了讓自己驕傲的紀錄。
路里坑村曾是當地聞名的“石灰村”。一座座石灰窯關停后,村里把羊棚變為咖啡館、石灰窯變成面包窯。去年以來,村內各業態帶動15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寧波市象山縣黃避岙鄉以黃魚養殖為支柱產業。當地使用環保復合型材料改造黃魚養殖網箱,同時開展濱海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等保護海洋生態。近年,該鄉打造出串聯6個漁村的“斑斕海岸”游線,讓游客能在海上漁排、濱海騎行、戶外露營中獲得多樣體驗。
“用新網箱養殖空間能減少20%,魚苗成活率提高15%。”當地高泥村村民錢國敏說,除通過養魚收入提升,大家還有更多致富路徑。“村民開辦的精品民宿經常訂不到房。”
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加速
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讓浙江的綠色轉型步伐不斷加快。
舟山市秀山島上,LHD海洋潮流能發電站已連續并網運行超8年,累計發電量超810萬千瓦時,等效減少使用3132噸標準煤、減少排放7811噸二氧化碳。發電站總工程師林東介紹,“隨著東海黑潮的開發和百兆級機組的技術迭代,度電成本有望降至0.3元(人民幣,下同)/千瓦時。”
杭州臨平繭SPACE產業園是浙江首個民營低零碳產業示范園。其布局分布式光伏電站、光儲充一體化等微電網系統,同時對園區樓宇暖通空調、照明等系統進行節能改造等,每年可實現節電收益約10萬元、發電收益158萬元。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章春華介紹,20年來,浙江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從10.3%提高到19.5%。截至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46.4%,規模歷史性超過火電,光伏已取代煤電成為第一大電源。
展示“中國方案”可行性
“兩山”理念為推動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20年間,浙江也通過實踐展現出這份方案的可行性。
金華市武義縣壇頭村擁有700多年歷史,該村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千萬工程”)的開展,讓臭河灘變成美濕地,古建筑變成“會客廳”,并打造以“民宿+文創”體驗為主的文創產業園。2017年至2024年間,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5萬元。
2018年以來,浙江三度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除推動鄉村人居環境巨變的“千萬工程”外,獲獎項目還包括在荒漠化地區種下1.22億棵樹的“螞蟻森林”,讓海洋廢塑料獲得新生的“藍色循環”。
“‘兩山’理念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歐盟亞洲中心主席、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埃里克·索爾海姆日前在浙江表示,“在保護地球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我們不需要做出‘魚’和‘熊掌’的選擇,而是可以兩者兼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