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實實在在嘗到了“綠色農業”的甜頭。 李靜 攝
“農業的信任,不能只靠檢測報告。”這群新農人的創新之處,在于用“會員體系”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情感聯結。他們設計出“十元萬戶”日常配送服務,即每天10元,基地直采的菜蛋肉新鮮送達,無保鮮劑、無中間環節。
這種“參與式農業”讓客戶從“買產品”變成了“共建設”。如今,會員復購率高達80%,許多業主成了“農場常客”,周末帶朋友來團建,把家庭聚會放在大棚里,甚至自發組織“農場開放日”分享體驗。
在生態園區,農業早已超越“種地賣菜”的傳統定義。春天的“梨花節”上,游客賞花后采摘酸甜可口的草莓;夏天的燒烤露營區,散養雞肉串搭配現摘生菜成了必點品;秋天的豐收節里,會員帶孩子收玉米、挖紅薯,研學團隊在大棚里上“植物生長課”;冬天的窯洞民宿里,客人泡著梨茶,手邊放著凍干梨脆伴手禮。
同時,今年投用的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生產線,更讓“田間鮮”有了新身價。8元一斤的玉露香梨制成凍干后售價30元,年產能達50噸;蔬菜脆片、果醬等衍生品陸續上線,既解決了農產品保鮮難題,又讓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加工不是簡單變形態,是讓村民的汗水不白流。”這是這群新農人對“三產補鏈”的獨到理解。
十年耕耘,這群新農人流轉572畝耕地,按時足額支付村民租金;提供120個就業崗位,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2.8萬元。這些場景,正是團隊“讓土地會說話,讓農業有溫度”理念的生動注腳。
如今,站在“三晉新農人”榮譽的新起點上,團隊正規劃著更清晰的藍圖,讓一產場景更具參與感,二產加工注入更多科技含量,三產服務傳遞更濃生活氣息,把3285畝園區打造成“城鄉連接的情感驛站”。
在壽陽的田野上,這群新農人以三產融合的生動實踐為筆,以土地的饋贈與創新的活力為墨,正一筆一畫在田壟間勾勒出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