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浙江縉云,年輕人在巖宕書房打卡。宋雪晴 攝
年輕人頭腦碰撞擦出的火花,也讓鄉村發生一次次場景革命。
清晨,赭紅色的凝灰巖在陽光照射下留下溫暖色調。在“石城”浙江縉云,這樣的采石場遺跡有3000多處,被稱為“巖宕”。如今,這些原本廢棄的巖宕經過“改造”,成為書房、婺劇展演地和活態的展示展館。
縉云縣仙都街道黨工委書記丁藝說,改造后的巖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網紅打卡點,先后舉辦“云音致夏”薩克斯風專場音樂會、“詩經”音樂之旅、“騎紀中國”機車巡游嘉年華等數十場活動。
年輕人被漂亮的景觀吸引,拍攝照片分享在社交媒體上,也吸引更多年輕人慕名而來。在溫州蒼南,自北向南綿延168.8公里的海岸公路,被年輕人喊出“此生必駕168”后,一炮而紅。蒼南文旅部門統計,2025年“五一”假期,僅霧城月亮灣沙灘就接待游客58490人次,同比增長269.5%。
當廢棄礦坑變成網紅景點、海島山村化身世外桃源,生態修復與業態創新同步完成,“村咖+音樂”“露營+文旅”等新消費場景涌現在綠水青山間,成為青年入鄉的“見證”。
青年入鄉,不是單向逆流,而是雙向奔赴的共生關系。青年以新知識、新技術、新視野注入古老鄉土;鄉村則用文化底蘊、生態資源、發展空間,為青春提供成長沃土。
從余村村民到“大余村”合伙人,漸進式入鄉路徑消解著城鄉鴻溝,也在催生余村的跨界創新:閑置小屋變郵局,水泥廠變鄉村圖書館,文創店引入IP帶來新流量……新老村民隔閡在消弭,城與鄉邊界也在消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