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丨傳承發揚“老西藏精神” 譜寫西藏新時代華章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在西藏滄桑巨變的背后,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貫穿始終,那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它激勵著一代代西藏的建設者在雪域高原不斷創造出一個個人間奇跡,成為推動雪域高原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今天的拉薩烈士陵園,展覽著許多當年十八軍進藏戰士們的老照片。從上世紀50年代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十八軍為代表的幾代駐藏部隊官兵、援藏干部,同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設西藏的偉大歷程中,孕育傳承了“老西藏精神”。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進入新時代,西藏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一批批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來到雪域高原,參與西藏建設。他們在艱苦環境下干出不平凡的業績,與西藏各族干部群眾一起,詮釋著“老西藏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強大力量。
位于藏北羌塘草原腹地的那曲市尼瑪縣,平均海拔4800多米,年平均氣溫約-4℃。第十批援藏干部孫鵬三年前來到尼瑪縣擔任縣委副書記。由于氣候原因和地理偏僻,尼瑪縣雖有著獨特的資源稟賦,但文旅產業一直沒有起色。孫鵬走遍了全縣14個鄉鎮,他還帶著當地干部走出去取經,把旅游博主請進來宣傳,打破傳統的“門票經濟”,探索新型文旅路徑。一套套新打法讓當地文旅原地起飛,去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首破億元。
中央第十批援藏干部 孫鵬:其實高海拔、環境艱苦,遠離家人,我覺得算不得苦。如果我這三年一事無成,其實對我來說才是最苦的事兒。
從1994年起,中央先后派出11批1.4萬援藏干部,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從給資金、建項目的“輸血式”幫扶,向產業培育、技術支持、人才培養等“造血式”幫扶轉變。在援藏工作中,人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中所蘊含的團結、奉獻的力量帶給西藏各地的巨大變化。不久前,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又接過接力棒,為了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來。
中央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委副書記 靳勇:“老西藏精神”不能丟,也不會丟,我們新一批援藏干部一定會傳承好“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團結各民族干部群眾,帶來新的理念,在新的時代開創新的局面。
(總臺央視記者 白央 梁錚錚 潘虹旭 申楊 李志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