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八十載九三學社的初心使命與時代擔當
當抗戰的硝煙化作勝利的曙光,1945年一群胸懷“愛國、民主、科學”精神的知識分子,開始以“九三”之名書寫多黨合作歷史的重要一頁。
2025年是九三學社創建80周年。近日,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劉曉梅接受采訪,講述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共經風雨、共謀發展的初心使命與時代擔當。
精神共鳴奠定合作根基
1944年下半年,一批參加過五四運動或深受其影響的文化教育、自然科學學者,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出于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在重慶發起民主科學座談會。1945年9月3日,為慶祝抗戰勝利,民主科學座談會更名為九三座談會,后改稱九三學社。
劉曉梅指出,“九三”之命名,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慶祝和紀念,也寄托了九三學社前輩對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期冀和企盼。
她告訴記者,九三學社創始人許德珩曾經說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毛主席的親切關懷,九三學社的成立和發展是不可能的。”
談起九三學社先賢與中共領導人的交往,劉曉梅如數家珍:1936年秋末冬初,許德珩、勞君展夫婦都在北平教書。得知紅軍長征初到延安,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封鎖,物資供應困難,他們當即決定自己拿錢買些日用品和食品送給毛澤東。于是,勞君展等人立即到東安市場買了一些火腿、懷表和布鞋,托好友帶到延安。毛澤東1936年11月2日為此寫信表示:“各位教授先生們:收到惠贈各物 (火腿、時表等),衷心感謝,不勝榮幸!我們與你們之間,精神上完全是一致的……”
1945年,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期間,接見了許德珩、勞君展夫婦。聽到他們介紹在重慶發起座談會的情況后,毛澤東很高興、很支持,勉勵許德珩和勞君展,要把座談會搞大,搞成一個永久性的政治組織。許德珩當時也有這個考慮,但是又擔心人數太少。毛澤東說:“人數不少,即使人數少也不要緊,你們都是有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經常在報上發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作用嗎?”
“可以說,這次親切接見,對九三學社的正式成立和未來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劉曉梅表示,自此,九三學社開啟了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通力合作的進程。
從民主建國到科技報國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當時,九三學社成員大多集中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尚未得到解放的國統區大城市,便與中共地下工作同志密切聯系,用實際行動表明自身立場,推動民主運動、爭取和平解放。1949年1月26日,九三學社在北平《新民報》公開響應中共“五一口號”。
新政協籌備期間,九三學社很多社員從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歸國趕到北平,參加籌備工作。劉曉梅介紹,在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下設的六個工作小組中,許德珩不僅是第一小組成員,同時還作為第三小組副組長,參與起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九三學社以許德珩、黎錦熙、袁翰青、吳藻溪、薛愚為代表,葉丁易為候補代表,出席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九三學社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從新民主主義走上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道路,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貢獻力量。”劉曉梅說,特別是在創建和發展新中國的科學、教育事業,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方面,九三學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劉曉梅還舉例指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潛心科研、勇攀高峰,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貢獻;黃汲清、謝家榮為摘掉我國“貧油”帽子實現石油自給刻苦鉆研,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卓著;王應睞、鄒承魯領銜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人類揭開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取得重要突破;周培源上書周恩來,就加強基礎科學研究赤誠進諫;譚其驤傾注多年心血主持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取得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重大成就……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社會生產力落后的嚴峻現實,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共闖科技難關。1986年3月3日,九三學社社員王淦昌、陳芳允及另兩位科學家給中共中央寫信,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的高技術。鄧小平兩天后批示“宜速決斷,不可拖延”。經過廣泛、全面和極為嚴格的科學技術論證后,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了“863計劃”。這項計劃是科教興國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國高科技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當我得知,這些在我腦海中熠熠閃光的名字,都來自九三學社,就覺得自己要努力加入這個群體,我希望在其中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專門委員會副主任宋坪受訪時直言,“九三人”就是要時刻秉持科學家精神,時刻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深入一線、深入調研。
新時代新征程挺膺擔當
“受中共中央委托,九三學社中央連續多年聚焦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開展重點考察調研,提出意見建議。”劉曉梅指出,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和常務副主席邵鴻率調研組,深入企業、大學、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開展調研,同時動員全社上下同題共答,廣泛匯集情況和意見,調研成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為促進科學決策提供參考。
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也是九三學社中央積極建言的平臺。劉曉梅介紹,近幾年,九三學社中央先后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內容提出意見建議,旨在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方面,九三學社發揮自身廣泛聯系科技界的優勢,及時傳遞科研一線真實情況,反映科技工作者實際訴求,推動解決科技創新中的問題。劉曉梅表示,有關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攻克技術“卡脖子”問題、完善科研組織方式等方面的不少信息受到重視,切實發揮了信息的決策參考作用。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民主黨派發揮民主監督作用。自2016年開始,九三學社中央先后對口陜西省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對口四川省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九三學社調研組深入陜西9市26縣110個鄉鎮275個村,走訪農戶近4000戶,提出意見建議300余條,推動脫貧攻堅提質增效。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常務副主席等帶隊赴四川開展專項民主監督調研8次,主持召開民主監督工作推進會、反饋會、調研座談會15次,邀請國家有關部委、社內外專家參與民主監督調研160人次,組織動員長江沿線10省市社組織1800余人次參與民主監督實踐。
九三學社中央還長期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基于連續5年對口四川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集專業人才優勢,提出關于協同推進長江流域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提案等,助力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草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作為重點課題。近年來,針對黃河上游水源涵養、上中游水土保持、支流污染防治、水資源管理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深入沿黃省(區)開展調研,形成議政成果,獲有關方面表彰;深入10多個草原省份開展議政調研,推動開展草原生態修復與生產力恢復試點工作,成立草原碳匯研究中心,組織編寫草原生態文明建設藍皮書,助推草原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陳春英受訪時說,自己作為科技工作者不能僅限于在本職工作上取得突破,更要在多黨合作大平臺上積極施展才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展現“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
九三學社中央資源環境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陳利浩認為,做到堅定愛國、信仰科學、追求民主,廣大九三學社社員一定能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大有可為。
“今后一段時期,圍繞促進科技創新履職仍是九三學社的工作重點,我們將繼續深入調研,為推動我國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劉曉梅表示。
劉玥晴
(“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