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同心抗戰路 海外華僑赤子情
【開欄語】
“祖國危急,速起救國!”“驅除倭寇,還我河山!”回望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廣大僑胞以財力、人力、輿論之力,與祖國同呼吸、共患難,他們用生命與行動,詮釋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即日起,羊城晚報推出《萬里同心路 烽火家國情》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海外僑胞或傾其所有支援抗戰,或沖破封鎖歸國參戰,或組織宣傳抗日、發起募捐運動……他們以萬里同心的赤子深情書寫著濃墨重彩的壯麗篇章。
其中,粵籍僑胞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回國參加抗戰的粵籍華僑有4萬多人,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支援和參加祖國抗戰,用赤子丹心映照出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史詩。
熱血奔赴 回國參戰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刻,四萬余粵籍華僑跨越重洋,踏上歸途。他們紛紛投身戰場,用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敵的鋼鐵長城。
如今,正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的“旗展華南 砥柱中流——華南人民抗戰歷史專題展”內,有兩張老照片讓人印象深刻:一張照片中,一位年輕男子正在擁擠的人群中慷慨陳詞,這是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團長葉鋒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的場景。1939年1月,南洋與旅港惠籍同胞組織發起的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簡稱“東團”)在惠陽淡水成立,“東團”在短短半年時間內便建立了7個分團,積極開展宣傳抗戰、組織民眾抗日武裝等一系列活動。
另一張是馬來亞華僑歡送機工回國的照片。照片中的青年衣著整潔、發蠟锃亮、表情嚴肅,為了抗戰勝利毅然離開南洋,奔向被戰火侵襲的祖國。從此,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南僑機工”。1939年,3200多名華僑青年響應南洋僑領陳嘉庚先生號召,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分批回國支援滇緬公路運輸工作。他們來自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泰國等,其中至少有5名是女性。
在廣州華僑博物館展出的“萬里同心——海外華僑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特展”中,東江縱隊華僑成員劉展明之子、“游擊媽媽”邱銀嬌之孫劉思東創作的巨幅油畫作品《游擊隊之歌——我的母親(左一)和她的東縱戰友》《父輩們的征途——致敬東縱戰士》尤為震撼。作品以深沉筆觸生動刻畫東縱戰士群像,讓觀眾仿佛重回救亡圖存的烽火歲月。
時光荏苒,泛黃的照片早已斑駁,而照片中粵籍僑胞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家國情懷,依舊無比清晰。
傾囊相助 支持抗戰
“現下各埠華僑無不熱心,竭力捐款以救祖國危亡。前月統計,本埠第一期捐款已達一百五十萬元;今日又啟第二期募捐,議定每人至少捐百元。”在江門市博物館里,一封1939年廣東鶴山籍美國華僑方文仕寫給岳父陳以楷的家書,滿紙皆是對故土山河的牽掛,飽含海外僑胞齊心救國的決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戰火灼燒祖國的土地,無數僑胞心急如焚,他們傾盡家財,支援祖國抗戰——
陳嘉庚發起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動南洋各地80多個籌賑會、1000多個分會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從財力、物力、人力上支援抗戰,為南洋華僑支援祖國抗日樹起一面旗幟;司徒美堂等旅美愛國僑領聯合紐約地區54個僑團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組織在美華人華僑捐錢獻物,支持祖國抗日;美洲華僑籌募資金購買戰機、組建航空學校、培養華僑飛行員,支援祖國航空抗戰……
“華僑的大量捐款,成為支持祖國長期抗戰的重要財源。”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潮龍起表示,在中國14年抗戰期間,當時全世界800萬華僑,絕大部分都參加了捐款。據國民政府財政部的賬冊記載,華僑捐款總數達國幣13億多,幾乎占全部抗戰軍餉的三分之一。
為國呼號 傳播真相
抗戰期間,海外華僑在異國他鄉,以紙為陣地,以筆作刀槍,創辦報刊揭露日寇暴行,記錄戰爭真相。
愛國僑領胡文虎創辦的《星華日報》,抗戰期間大力宣傳抗戰,對促進華僑團結、振奮民族信念、開展抗日救國運動起到積極作用;泰國華僑蟻光炎創辦的《中國日報》,持續報道中國抗戰局勢,刊登日軍在華南等地的暴行照片和文字資料。為了讓世界看清日軍的殘暴面目,海外華僑還利用各種渠道,向國際社會揭露日軍暴行。黃伯才、官文森等愛國僑領領導的“南洋英荷兩屬惠州同僑救鄉委員會”,通過集會演講、印發傳單等方式,向當地民眾講述家鄉的慘狀,并定期出版刊物《東江》和《惠報》,將日軍在廣東的暴行公之于眾,激起了國際社會對日軍侵略行徑的強烈譴責。
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僑胞們在僑居國創辦了150多家抗日報刊,通過組織集會、散發傳單、演出戲劇、發表演講等形式,為動員團結抗戰、揭露日軍罪行奔走呼號。
銘記歷史 共衛和平
“我雖死,爾等免用痛心,中國必定勝利!”1939年11月21日夜,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在曼谷耀華力路遭日本特務槍殺。在彌留之際,他用微弱的聲音,向身邊的親人留下了這樣的遺言。這短短一句話,是一位華僑領袖對祖國抗戰必勝的信心,更是千萬海外僑胞的共同心聲。
如今,烽火已遠去,這份飽含海外僑胞赤子之心的愛國情懷依舊在延續——
9月16日,在由廣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廣州華聲雜志社與廣州市華僑歷史學會聯合主辦的“烽火淬丹心 ‘家書’連五洲”——回望抗日戰爭中的“僑力量”專題座談交流活動上,南僑女機工白雪嬌之女陳耿凡動情地說,母親的家國情懷根植于僑商家庭的中華血脈,成長于父輩的愛國基因。歸國抗日名將莊田之子莊祝勝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父親莊田完成了他的使命,我也要完成我的使命,將革命先輩的精神講述給孩子們聽。”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的第二場記者見面會上,祖籍梅州的馬來西亞華人楊博耀說,多年來,他一直負責南僑機工墓地維護及祭掃工作,積極弘揚南僑機工的愛國事跡,推動南僑機工紀念公園和紀念館建設。“抗戰期間,3200多名南僑機工跨越千里、遠渡重洋回到祖國支援抗戰,他們的奉獻精神非常值得弘揚。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故事傳承下去,讓更多年輕人知道。”楊博耀說。
斐濟知名僑領方作標之孫方志偉深情講述:“我的祖父是一位愛國商人,他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十分愛國。他給孩子取名‘國’‘強’‘富’‘民’‘興’等,就是希望下一代銘記‘有國才有家’。我現在也已經把我的女兒送回中國,希望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講好中國故事。”
策劃:林潔 黃麗娜 董柳
統籌:豐西西 周巍 李煥坤
文/羊城晚報記者 豐西西 柳卓楠 高焓 通訊員 何飛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