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輛報廢火車193.5萬元起拍,火車按什么標準報廢?報廢后的火車還可以怎么用?
央廣網北京9月18日消息(記者韓雪瑩 范存寶 杜佳梁)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某線上拍賣平臺上架了一組拍賣標的,9月19日上午10時,“報廢火車單層客車17輛”將以193.5萬元的價格起拍,拍賣機構為沈陽鐵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平再生資源管理所;同時間起拍的還有“報廢火車單層客車12輛”,將以145.9萬元的價格起拍。
“火車也能被拍賣”?一時間網友熱議,究竟什么樣的火車會經過報廢流程進入拍賣平臺?流入市場的報廢火車經過改造再利用,又將以什么樣的新形態進入公眾視野?
拍賣平臺顯示,本次拍賣標的物的實物以現場交付為準;交付前由處置單位對車輛走行部位進行破損處理,買受人不得將車體用于運輸生產,不得修復走行部位上線使用,不得境外輸出。拍賣平臺為該標的物提供競買人服務的工作人員劉女士告訴記者,這些報廢火車需要買受人前往標的物所在地自提,買受人可選定沈陽鐵路局管內就近線路,由處置單位進行推送至指定地點后交付。
劉女士說:“競買沒有其他要求。競買之后需要自提,處置單位可以幫忙送一段,但要在沈陽鐵路局之內。如果后續涉及交接,比如用到鐵路線,需自己承擔費用。”
記者在拍賣平臺查詢發現,沈陽鐵道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平再生資源管理所從今年三月就開始拍賣報廢火車,標的物有單層/雙層硬座/硬臥/軟臥客車,數量從1輛到17輛不等,即將競拍的“報廢火車單層客車17輛”和“報廢火車單層客車12輛”,是輛數最多、起拍價格最高的前兩位拍賣標的物。截至17日晚10時,拍賣平臺顯示,標的物“報廢火車單層客車17輛”已有119人設置提醒、超過3300次圍觀。
那么,火車報廢的標準是什么?國鐵南昌局福州車輛段技術科工程師吳福民介紹:“我們一般實行按使用年限強制報廢。對達到設計使用壽命的鐵路客車實施降速使用和轉為局管路用車使用;使用年限累計達到45年就強制報廢了。除實行強制報廢以外,鐵路部門還可以對結構腐蝕嚴重且無修復價值的客車實施鑒定報廢。”
國鐵太原局太原車輛段技術科業務主管王磊補充解釋,對于普速客車的報廢年限,鐵路部門有明確規定,搭載旅客上線運行的車輛嚴格控制在30年以內,而用作工程建設的車輛使用壽命為45年,也就是說,服役30年的客車會經歷一次功能性“變身”,再運行15年后正式退役;而所謂“無修復價值”,具體來講就是車體需要維修更換的部分成本超過造價三分之二,或者預期修理后車體狀態依然較差、不能再滿足使用要求。王磊進一步介紹,近些年,太原車輛段曾向河北、安徽及省內大同、侯馬等鐵路工程或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出售報廢車輛,這些報廢車輛主要用于旅游景區布景、民宿餐廳經營。
王磊說:“報廢后的車廂通常進行拍賣,其他企業或個人根據需求購買,利用好車輛剩余價值,更好地服務社會。我們平均每年報廢30至40輛客車,對于報廢的車輛,我們直接原地解體、拆分運走,或由拍得企業整車吊運搬走,不再經鐵路線運行。”
按照年限推算,眼下的報廢火車更多就是人們記憶中的“綠皮車”。而市場化處置后的這些“工業古董”,在徹底去除原有運行功能以后,經過改造搖身一變,或許就是市民和游客在景區、園區等場所中能偶遇的一道風景。一家為報廢鐵路機車提供設計方案和改造落地的企業負責人郝金喜認為,火車其實是一種集成建筑物,能在很多領域和場景中實現再利用。
郝金喜表示:“最早是用在房地產行業的接待中心、售樓處,后來也有很多學校在用。然后是一些商業街,做餐飲、酒吧;還有一些景區,特別是鄉村景區,如果有稻田,就放上十節八節;在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用火車廂做酒店……它是一個很出片的網紅打卡裝置。”
報廢火車的改造要經歷哪些環節?郝金喜介紹:“第一步我們完成了拍賣,取得了火車的合法購買權;然后就要在鐵路的存放場地想盡一切辦法,把它們裝上運輸的汽車,這是一種很大的特種汽車,通過公路運輸到目的地;在目的地,要把所有的軌道等設施做好,把火車廂放在軌道上,然后開始對外立面進行改造;外立面改造完成后,再對內部的裝修進行設計改造;做完這些以后,還要做很多的景觀,以及配套的設施、水電。”
郝金喜告訴記者,報廢火車再利用在全國的市場容量大約為每年300節;根據適應不同場景的功能性需求,改造一節車廂的費用通常在10萬元至60萬元之間。當然,這類改造也面臨諸多挑戰。古藝術家居博主石興林,就把他的家居館開在了六節報廢火車里,在他看來,相比親自做展廳設計,對既有火車空間的改裝難度更高。
石興林說:“最初我們去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想著在火車這個空間呈現家居,應該還是比較吸引眼球的。我做的是古董類家居,這種風格和老火車還蠻融合,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火車和普通的空間不太一樣,它的承重、基材都不一樣,家裝或者工裝都是在墻面上、用混凝土,火車則是鐵皮等材料,所以在裝修過程中也要考慮耐受性的問題。”
石興林在成都經營的這家特色家居店,其所在園區曾是一個貨運集散中心,如今在當地精心打造下,已經轉型為一處充滿懷舊氛圍的火車主題公園。同樣的思路也在80后火車愛好者杜超晶的腦海中萌生,北京的文化產業園區朗園Station,前身為上世紀60年代建設的北京紡織倉庫,杜超晶通過拍賣買下四節報廢火車,把它們放置在園區內保留的當年運輸布匹的火車軌道上,改造成了一家特色餐廳。
杜超晶表示:“年代感的東西一定還要在。比如說標有兒童限高、載客量的這些老標牌,我都留著;火車上原有的衛生間、門都沒有進行改造,只不過又多加了一層板,讓它變得好看一點;鑰匙還是當年的內插式六棱鑰匙;以前火車上的小風扇全部保留,還是安裝在了車頂;連火車上最古老的煙囪,都做成了烤肉的炙子。”
一位資深火車迷向記者透露,一些回收公司在對報廢火車進行翻修時,可能抹掉或改變了原有編號,火車雖然在外觀上得以煥新,卻也難以再通過這些有效的“身份證明”去考證它的服役史,這無疑是一種遺憾。畢竟,鐵路工業的故事與記憶,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和改造后帶來的文旅經濟效益或許同樣重要。作為有著強烈火車情結的餐廳主理人,杜超晶和身邊的資深火車迷們有著相似的感受,在她看來,報廢火車的再利用更像是一個修文物的過程,對這些寶貴的工業遺產修舊如舊,才能讓承載著鐵路記憶的金屬空間以全新姿態延續它們的旅程。
杜超晶說:“來我們這邊就餐的人群,很多都是父母帶著孩子,而父母以我們這種80后、90后居多。在那個年代,火車是拉你回家的。有些小孩還沒有坐過這些綠皮車,都是乘坐高鐵、動車,父母就會帶他們來看,告訴他們這就是當年的火車,再在車門口拍拍照,這也相當于讓孩子們去感受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