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網絡爛梗”的語文老師:當學生齊喊“包的” 我發起“語言保衛戰”
抵制“網絡爛梗”的語文老師劉小娟:
當學生齊喊“包的” 我發起“語言保衛戰”
31歲的劉小娟沒想到,她隨手拍的教學生抵制“網絡爛梗”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中,她站在講臺前,語氣平和而堅定地對著學生說:“‘包的’(網絡詞語,大意為保證或肯定)‘666’(網絡詞語,大意為稱贊)這種話……會把你腦海中其他優美、好的語言全部覆蓋。”
視頻中,劉小娟沒有發火,沒有訓斥,而是循循善誘。
11月9日,這位來自江西九江的小學語文老師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說,不要把“爛梗”當作洪水猛獸,家長要進行正面引導,與時俱進的同時守住語言表達底線,從源頭輸入優美的語言。
“一場沒有準備的即興發揮”
事實上,這已不是劉小娟第一次因抵制“網絡爛梗”走進公眾視野。2023年4月,她以此為主題設計的班會視頻片段走紅網絡,在社交平臺獲得76萬余點贊。
“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問題,是在小學六年級學生的作文本上。”劉小娟記得,當時她還在鄉鎮學校任教,看到有學生在描寫戰斗場景時,將“一個轉身反擊”寫成“我一個回首掏”。她盯著這幾個字愣了半天,完全不懂是什么意思,上網查詢后,才知道是游戲里的用語。隨后,在課堂上,她第一次明確告訴學生,這樣的表達不規范,作文里不能用。
2022年,劉小娟從鄉鎮學校考入九江市區的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帶這批孩子。接手這個班時,她就發現班里出現了“網絡爛梗”的苗頭。2023年,班里的孩子總說“芭比Q了”(網絡用語,大意為完蛋了,曾被列入網絡語言扁平化風險案例),還流行做“電搖手勢”(一種游戲里嘲諷對手的動作)。
對此,劉小娟在班上明令禁止,但效果并不太好。于是,她設計了一堂主題班會,把“爛梗”的危害、區分方法做成趣味課件。沒想到這堂課的視頻火了,很多老師找她要課件。“于是,我就把課件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免費送,最終送出去兩萬多份,很多人說給孩子講了有用。我突然覺得,哪怕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但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她說。
今年學生上四年級,“爛梗”再次抬頭。一次布置作業時,劉小娟問“詞語能不能寫”,學生齊聲答“包的包的”;問“課文能不能背”,還是“包的包的”。直到她說“給運動員寫份加油稿”,幾個男孩直接說“寫不了一點”,這讓她既無奈又有點生氣,“反復講了還是依然存在”“他們好像不用思考,這些詞就能代替所有表達”。
但劉小娟沒有放棄,而是調整心態,繼續耐心引導學生,并隨手記錄下來,沒想到在網上引發強烈反響。“視頻里講的都是即興發揮,如果提前準備,反而不會那么隨意。”她說。
“‘爛梗’背后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為什么孩子容易沉迷“網絡爛梗”?劉小娟給出了答案:因為它表達情緒太容易了。
劉小娟分析,學生使用“爛梗”大致有三種情形:一是跟風,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別人說我也說。二是覺得這樣很酷,可以發泄情緒。最棘手的是第三種——腦子里除了這些梗,就沒有別的詞語可以用了。這類學生往往不會閱讀,家庭溝通少,信息來源只有手機和同伴。劉小娟語氣沉重地說:“‘爛梗’的背后,其實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面對‘爛梗’,不要把它當作洪水猛獸,家長要進行正面引導。”劉小娟提出兩個關鍵點:一是與時俱進的同時守住語言表達底線,二是從源頭上輸入優美的語言。
劉小娟回憶說,女兒上幼兒園時,有天回家后也開始做“電搖手勢”。“我說你在干嘛?在跳舞嗎?女兒說不知道,看到班上有人做,我就跟著做。”她沒有簡單斥責,而是耐心解釋這個動作的嘲諷含義,并教女兒改用大拇指表示贊賞。
劉小娟還分享了一個培養女兒語言能力的小方法——記錄“布言布語”。因為女兒叫布布,她專門建了一個備忘錄,記錄孩子說過的優美語句。“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小女孩,因為我的心跳得很快”——當女兒說出有詩意的語句時,劉小娟會告訴她:“恭喜你又寫了一首詩。”
但劉小娟并不主張“一刀切”地禁止所有網絡用語。“語言有社交屬性,關鍵看它是否帶有惡意。”她舉例說,比如“唐”這個字,本來很美,有“大唐盛世”“唐人街”等美好含義,但有人卻用“唐氏綜合征”來嘲笑別人,這就是徹頭徹尾的“爛梗”。她教給學生一個簡單的辨別方法:如果你想說某句話,想想別人對你說的話是否會感到不舒服,如果不舒服就不要說。
“流量像潮水,我還是那個石頭”
劉小娟的視頻走紅后,獲得大量關注的同時,也伴隨著爭議。有人支持鼓勵,也有人認為她小題大做。
面對批評和爭議,劉小娟看得很通透:“在網絡上,很多時候人們看到的不是事情全貌,而是自己眼里的一些觀點,就如同有些小孩子一樣,可能會跟風做一些事情。”
劉小娟說,她不會生氣,也不會焦慮,就讓這些討論像流水一樣沖刷過去就好了。
現實中,劉小娟繼續著繁忙的教學工作——備課、上課、開會、教研、家校溝通……“在學校,不是上課就是開會,改作業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教師的本職工作外,劉小娟還有著“教育自媒體博主”的身份。自2023年1月7日發布第一條視頻至今,她已堅持更新近3年。
“那時停課在家,我突然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劉小娟思考,她已考入理想的學校,接下來呢?混日子嗎?后來,她決定把備考教師的經驗免費分享出去,沒想到第一條視頻播放量就達到40萬,她震驚了:“我老家縣城都沒這么多人。”
從此,劉小娟找到了“分享”的意義——分享帶班經驗、語文教學、家庭教育,甚至如何高效搞衛生、選班干部。“我想幫助班主任們更輕松,早點下班。”她笑著說。
對于未來,劉小娟計劃推出家庭教育系列內容。“我覺得,學校教育做得再好都不如家庭教育,所有教育源頭都在家庭教育。”她也希望繼續通過自媒體“治病”——治愈害怕表達、在意他人評價的“心病”。
談及是否擔心熱度消退時,劉小娟表現得很淡然,因為這不是她第一次在網絡“爆火”。2023年3月,她一條“用100元教會學生如何應對語言暴力”的視頻,獲得155萬點贊,單條視頻漲粉15萬。如今,她已將心態調整得如石頭般穩定:“流量像潮水一樣。潮水來了,我在潮水之中,潮水退了,我還是那個石頭。”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戴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