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大規模AI算力搬上太空 北京加速布局太空數據中心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陳杭)“智繪星空 勝算在天——太空數據中心建設工作推進會”27日在北京舉辦,旨在前瞻布局太空數據中心,搶占新型算力發展先機,牽引帶動北京商業航天等未來產業發展和空間網信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會發布太空數據中心建設規劃方案,推出太空數據中心創新聯合體,探討太空數據中心建設應用重難點問題,加快推進北京太空數據中心建設發展。
建設擬分為3個階段
當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驅動算力需求爆發,由于能源、散熱等因素影響地面數據中心長遠發展受到制約,太空部署有望成為新的解決方案。
太空數據中心建設方案提出,在700-800公里晨昏軌道建設運營超過千兆瓦(GW)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數據中心系統,該系統由空間算力、中繼傳輸和地面管控分系統組成,空間算力計劃部署多座太空數據中心,每座功率約1GW,可容納百萬卡級別的服務器集群,開展天基數據中繼傳輸和計算服務。
北京星辰未來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北京軌道辰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善從表示,建設擬分為3個階段:2025年至2027年,突破太空數據中心能源與散熱等關鍵技術,迭代研制試驗星,建設一期算力星座,計劃總功率達200kW、算力規模達1000POPS,實現“天數天算”應用目標;2028年至2030年,突破太空數據中心在軌組裝建造等關鍵技術,降低建設與運營成本,建設二期算力星座,實現“地數天算”應用目標;2031年至2035年,衛星大規模批量生產并組網發射,在軌對接建成大規模太空數據中心,支持未來“天基主算”。
已完成第一代試驗星“辰光一號”產品研制
為高效推進太空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前期,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組織指導下,北京星辰未來空間技術研究院和其控股的北京軌道辰光公司作為牽頭單位,并分別承擔“總體設計部”和“建設運營商”責任,已經匯聚商業航天產業鏈優勢單位,共同組建了太空數據中心創新聯合體,以推進前沿交叉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零部件研制、工程建設和行業應用,努力走出一條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實施重大科技工程的“北京路徑”。
創新聯合體以太空數據中心建設與應用為核心目標,秉承“戰略引領、開放協作、創新突破、共贏發展”的原則,整合國內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創新鏈與產業鏈優質資源,連通資金鏈和人才鏈,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平臺。
其主要任務包括兩方面:在技術攻關與星座建設上,加速算力星座研制進度,突破單星研制、組網建造、在軌應用等過程的關鍵技術瓶頸,確保太空數據中心按期建成并高效運營,鞏固和強化商業航天、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優勢;在產業融合與生態構建上,推動太空數據中心與人工智能、移動通信、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術交叉融合,孵化空間信息應用新業態,打造全球領先的“太空計算”產業集群。
目前,創新聯合體已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完成第一代試驗星“辰光一號”產品研制,正在開展總裝試驗,擬于今年底或明年初擇機發射。
為太空數據中心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為保障創新聯合體各項任務順利實施,會議還發布了《太空數據中心創新聯合體工作機制(試行)》。會上,首批24家企業和科研機構代表簽署工作機制,承諾進一步投入和強化太空數據中心建設應用的創新組織架構建設運行,為太空數據中心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龔維冪表示,作為重要信息基礎設施,太空數據中心是商業航天和人工智能領域戰略交叉的重要方向,有望牽引形成可重復使用火箭+算力星座+數據應用場景支撐的新型產業鏈和商業閉環,意義重大、未來可期,北京市將其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布局方向之一,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進布局建設。
活動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關村科學城管理委員會、北京星辰未來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