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英國財政預算謀求“微妙平衡”
中新社倫敦11月27日電 (記者 歐陽開宇)一邊是財政穩健的剛性約束,一邊是民生訴求的迫切期待,英國新財政預算案以“平衡術”為核心邏輯,在增稅擴基與民生紓困之間謀求微妙平衡。
當地時間11月26日,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公布2025年秋季預算案。分析人士指出,該預算案通過結構性稅制調整充實財政家底,以定向支出政策緩解民生壓力,卻仍難掩經濟增長乏力與政策博弈背后的深層挑戰。
這份被政府定位為“公平且負責任”的預算案,核心思路是通過隱性增稅與精準擴基筑牢財政防線。政府將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凍結期延長至2030-31年,借助通脹帶來的“稅級攀升”效應自然擴大稅基,同時針對高端房產、儲蓄投資收入、博彩行業等領域優化稅制,在不直接提高主要稅率的前提下增加財政收入。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測算,這些舉措將使2030-31財年稅收占GDP比重升至38%的歷史新高,財政緩沖空間從99億英鎊(約合910.8億元人民幣)大幅提升至217億英鎊(約合1996.4億元人民幣)。該機構同時指出,延長起征點凍結期的措施預計將使近200萬納稅人進入更高稅級,在2029-2030財年為財政新增80億英鎊(約合736億元人民幣)收入。
然而,這一“碎片化小幅增稅”模式引發商界質疑。英國工業聯盟呼吁,政府應推出一到兩項廣泛增稅措施,而非細碎的、可能損害經濟的措施。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高級經濟學家彼得·迪克森指出,盡管英國政府未提高主要稅率,但長期凍結稅階、提高投資收入稅率等措施將增加家庭稅負,尤其是收入增長較慢的人群。
在支出端,預算案聚焦民生發力,力求平衡增稅帶來的社會影響。政府取消實施多年的兩孩福利上限,提高國民工資,為普通家庭年均減免能源支出,同時延續鐵路票價等政策,也獲得一些輿論積極評價。
但民生支出的擴容力度難以完全抵消稅負上升的影響。輿觀調查公司公布的民調顯示,63%的英國人認為當前稅負已偏高,42%的民眾相信財政問題可在不提高普通家庭稅負的前提下解決。英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研究所主任大衛·艾克曼則直指深層矛盾:“我們一直在用20世紀的稅收基礎支撐一個21世紀的福利國家”,當前財政模式已不可持續。
更深層的挑戰來自經濟基本面的制約。OBR的預測呈現明顯分化,雖將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從1%上調至1.5%,但2026年增速預期卻從1.9%大幅下調至1.4%。巴克萊銀行在預算案公布前的分析也指出,英國經濟增長動力不均,國內需求持續疲軟,生產率增長乏力。也有專家發出警示,預算案高度依賴“通脹按預期回落”的假設,而能源價格、地緣政治等因素可能帶來新的上行壓力。
英國智庫財政研究所評價稱,里夫斯通過增稅將財政緩沖空間提升是明智舉措,但預算案的關鍵問題在于“稅收增加指向未來,而支出卻是眼前的”,未能觸及結構性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預算案公布前夕,OBR因技術錯誤提前泄露預測報告,引發市場波動,暴露了政策推進中的不確定性。
可以預見,英國財政預算這場“平衡術”的可持續性,將高度依賴通脹回落節奏、經濟增長動能及社會稅負承受力。在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國內政治博弈持續的背景下,英國政府能否在財政穩健與民生改善之間找到長期契合點,讓預算案真正成為經濟復蘇的助力而非負擔,仍有待時間檢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