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職工食堂從“外人莫入”走向共建共享
北京一些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內部食堂開始“破墻迎客”——
當職工食堂從“外人莫入”走向共建共享
晚上6點,位于北京市朝陽區的中國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前來用餐的顧客在自主島臺前挑選飯菜。這個機關單位的內部食堂,此刻成了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餐廳。
“2024年6月,為了滿足周邊居民的需求,我們開始對外營業。”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開始這里的顧客主要是周邊居民,近期由于社交媒體的推廣,餐廳也多了不少“生面孔”。
近段時間,原本“外人莫入”的一些北京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內部職工食堂開始“破墻迎客”,對單位以外的顧客敞開大門:中國氣象局社區南區職工餐廳、中國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新302餐廳、國家衛健委科研所食堂……這些職工食堂的開放,吸引了不少居民前來用餐打卡。
“這里菜品干凈、價格合適,可選擇的種類也更多。”在中國農科院職工食堂,前來用餐的顧客張先生表示,自己在附近上班,以前中午總點外賣,油大還擔心衛生,這里的菜品吃起來要更健康、更安心。
“職工食堂的首要任務還是服務本單位職工,食品安全必須萬無一失。”某機關單位食堂負責人透露,為了保障用餐者吃得干凈、吃得放心,食堂在供應商選擇、食材采購、后廚衛生、工作人員素養等方面都建立了嚴格的標準。“以肉類采購為例,我們不僅要求全程冷鏈運輸,每一批次的檢測報告、供貨記錄也要逐一核查,這使得我們的餐品和外面的相比要更加安全。”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在202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中,就提出“支持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盤活閑置用地用房、向周邊社區開放職工食堂等,實現共建共享”。而今年國慶假期期間,也有重慶榮昌區、湖北黃岡市黃州區等地的政府機關食堂面向社會開放,保障市民游客用餐。
“原本我們是完全對內的職工食堂,后來,為了響應海淀區共建‘海淀食堂’的號召,我們對食堂進行了升級改造,開始向公眾開放。”中國農科院職工食堂負責人趙鵬說。
如今,每到中午飯點,農科院職工食堂一座難求。“周邊的上班族、社區的老年人和外賣騎手、快遞員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都會來這里吃飯。”趙鵬說。
熱鬧的煙火氣背后,職工食堂也面臨著不少現實的考驗。“讓人最操心的還是食品安全。”上述機關食堂負責人坦言,以往對內服務固定人群時,食堂管理起來相對簡單。向公眾開放,就意味著要對更多人負責,安全問題更要“慎之又慎”。
食品安全的高標準直接拉高了運營成本,公益性和營利性的平衡成為重要的考量。“每一批肉類都要有檢測報告,每一桶油都要使用遠高于國家標準的非轉基因油,成本比普通餐館高出不少。”該負責人表示,對外開放的食堂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周邊社區的老年居民多,定價又不能太高。“既要高質量,又要價格親民,收支平衡就成了考驗。”
此外,開放食堂也要考慮內部職工和外來食客的平衡。“整個大院只有一個職工食堂,剛開放的時候客流量大大增加,職工的正常用餐曾一度受到影響。”趙鵬告訴記者,“好在一段時間后,大家慢慢摸清了客流規律,目前已經慢慢形成了自然分流:中午11點到12點的客人多是周邊社區的居民,12點到13點是單位職工,13點以后則以外賣騎手、快遞員等為主。”
記者了解到,煤礦文工團職工之家食堂采取錯峰開放的方式應對客流量:中午優先保障內部職工用餐,晚餐則完全向公眾開放。“現在職工用餐不用排長隊,周邊居民也能享受到餐廳的服務,形成了‘各取所需’的節奏。”該餐廳工作人員說。
“現在,職工食堂開放的熱度逐漸過去,客流也逐漸穩定下來,我們打算再開發一些便攜外帶的套餐、推出辦公室點餐系統,減少排隊時間,進一步優化顧客的用餐體驗。”趙鵬說。
本報記者 秦亦姝《工人日報》(2025年11月28日 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