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傳承:哈姆雷特音樂劇
音樂劇導演徐俊在過去一年里持續推出了國內觀眾矚目的作品。他先是成功巡演了《趙氏孤兒》,讓人們記憶猶新的悲壯歌聲《絕不可以》依然回蕩在耳邊;緊接著又帶領觀眾接觸到了《哈姆雷特》,探討了生存還是毀滅”的終極問題。
最近,音樂劇導演徐俊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采訪時表示:我總是選擇最困難的題材。在我的心中,偉大的悲劇必定具有難度,我一直將《趙氏孤兒》和《哈姆雷特》視為兩座高峰。”他從《猶太人在上海》、《白蛇驚變》再到《趙氏孤兒》一直致力于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創作。他善于從歷史和當代、中外的文化資源中挖掘題材,以現代的視角展開創作,旨在探索建立起中國音樂劇的氣質”和特色”。
《哈姆雷特》有很多版本,如果我選擇做話劇,我也能夠找到一條表達道路,但音樂劇沒有那么簡單。音樂劇需要以音樂的方式講述故事,難度更高。”他說道。《哈姆雷特》的主題是:即使身受世界的傷害,也要勇敢面對生存的真相。”盡管創作很具挑戰性,但是已經走過的道路給了徐俊力量和勇氣。
《趙氏孤兒》給了我信心。在完成《趙氏孤兒》之后,我感覺離《哈姆雷特》越來越近了。”徐俊說。
創作《哈姆雷特》具有傳承的基礎和力量。這個創作的契機可以追溯到徐俊還是學生的時候。當時,我覺得自己在藝術上的造詣不夠,對人生的感悟也不夠充分,所以不敢碰這個題材。在《趙氏孤兒》之后,我和金培達、梁芒商量說:怎么樣?我們向第二個高峰進發吧!”他們立馬明白肯定是《哈姆雷特》。”創作音樂劇《哈姆雷特》的機會自然而然地給了徐俊。這個機會源自于徐企平和金長烈這兩位恩師那一代人的創作。
在1981年,燈光大師蕭麗河的導師金長烈和徐俊的導師徐企平共同創作了首部藏語莎士比亞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轟動和深遠的影響。徐俊分析道:我們兩個學生如今接過了老師們沉甸甸的希望和期待,這是一項嚴肅而浪漫的使命。”蕭麗河則將寫意美學的新理念充分地融入了光影中,這旨在連接東方與西方的思韻和詩韻。
徐俊說,他們的兩位導師曾經合作創作過《羅密歐與朱麗葉》,如今兩個學生一起創作《哈姆雷特》,這件事很有趣。我們繼續完成了老師對我們理解莎士比亞作品的任務,這讓我有一種向老師們匯報作業的感覺。”
徐俊對一開始的改編結果感到不滿意。他請了兩位演員朗讀劇本后,雖然覺得語言很漂亮,但是不夠具有人物特色,缺乏火花。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推翻重寫。
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徐俊經常與史志康教授交流討論,專家們討論了不同的演繹方式,包括可以刪除的內容,可以添加的內容,以及決不能刪除的內容。
在對比了多個譯本并進行了多次改編和論證之后,徐俊最終決定以梁實秋的譯本為基礎進行音樂劇本改編。他認為梁實秋的譯本結合了嚴謹深刻的國學功底和當時西方新潮思想的融合,既遵循詩意又流暢的風格非常適合他們的音樂劇。
徐俊特別提到,梁實秋的譯本幫助他發現了克勞狄斯這個隱藏的主線。
他說:我非常興奮,覺得這個劇本的亮點和特點終于出現了!每個人對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理解、新的觀點和視角。克勞狄斯就像一個強大的漩渦,將哈姆雷特、奧菲莉婭、葛楚德、賴爾蒂斯、波洛涅斯等所有人都卷入這個命運的漩渦中。所以我將克勞狄斯的矛盾沖突放到了前面,并與哈姆雷特形成了正面的碰撞。”
他們致力于打造一種東方藝術風格。
徐俊表示,《哈姆雷特》是演員們的試金石。隨著劇本的寫作,每個角色的形象逐漸在他的腦海中形成,真實的演員面孔也會與劇本中的角色相對應,成為現實。
對于飾演哈姆雷特的金圣權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曾反復問自己:在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我應該扮演哪個?”隨著對角色的深入揣摩,他已經有了明確的想法:我要創造出我自己的版本。”
徐俊認為,金圣權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形象非常貼切”。他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青澀的年輕人,既有學者的氣質,又有勇士的魅力,并且音色清亮。金圣權扮演的角色正符合這個形象。
反派”克勞狄斯的扮演者鄭棋元,早早就被確定為徐俊導演的選擇。
音樂劇演員鄭棋元在中國原創音樂劇領域有著20年的深厚經驗,《哈姆雷特》是他參與主演的第19部中國原創音樂劇。與之前的作品相比,這次的演繹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徐俊開玩笑地告訴鄭棋元,他準備讓他演一個反派角色。鄭棋元嚇了一跳,但愿意接受這個挑戰。徐俊認為,作為音樂劇演員的鄭棋元已經進入了黃金時期,成為了實力派演員。實力派演員不能只演一種角色,而應該具備千面人的能力,能夠扮演各種角色。
鄭棋元表示: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是現代人自我塑造的時代,我們在這部戲中經歷了一次從‘找尋’到‘覺醒’的人物自我塑造過程。”
鄭棋元談到了他從上一部劇《趙氏孤兒》中的程嬰角色轉為《哈姆雷特》中的克勞狄斯角色的巨大反差。他認為這是一次充滿驚喜和意義的嘗試,也是與自己進行比較和對話的機會。
徐俊認為,要創作一部優秀的音樂劇作品,綜合藝術非常重要,舞美、燈光等因素必須融入一個統一的美學風格中。從《白蛇驚變》開始,徐俊就開始打造中國傳統寫意風格,將其作為現代音樂劇的藝術樣式。
東方表達的匠心體現在細節中。在服裝設計上,《趙氏孤兒》使用杜邦紙制作服裝,而在《哈姆雷特》中,設計師張叔平選擇了質感強烈的麻布。張叔平為《哈姆雷特》設計的服裝大膽地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從色彩、面料、材質到造型都展現了獨特的氣質。
在音樂方面,作曲家金培達、詞作家梁芒與導演徐俊在《哈姆雷特》中進行了全新的嘗試。金培達表示,《哈姆雷特》以復仇故事為外衣,卻展現了豐富多樣的世界和人物內心的復雜性。為了抓住這一核心,他在音樂創作中注重層次感、豐富性和多樣性,為每個角色賦予鮮明的個性,既能展現人物內心世界,又能在與其他角色的沖突中產生新的反應。
《哈姆雷特》的目標是建立音樂劇應有的審美高度、文學高度和戲劇高度。
《哈姆雷特》的創作者們將中國的寫意美學與莎士比亞獨特的現實主義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強調思考的舞臺風格。
徐俊表示:我們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礎上,注入當代創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以現代的眼光面對和創造。”他認為,經典作品有著廣泛的胸懷,能夠與每個時代產生共鳴。就像《趙氏孤兒》曾經遠渡重洋為西方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光芒一樣,不斷地激發新的對話。《哈姆雷特》也不斷得到新的解讀,豐富的戲劇性在不同的文化間產生共鳴。
令人欣慰的是,當下年輕一代觀眾對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關注不斷增加。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通過《趙氏孤兒》的全國巡演,徐俊發現經典的演繹能夠激發年輕觀眾的興趣。他很高興地看到,很多中學生在觀看演出后會去閱讀紀君祥的《趙氏孤兒》,還有不少本科生和研究生會在論文中提及這部音樂劇。
他說:通過一部藝術作品,能夠讓大家重新回顧和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這是我們創作音樂劇的一份榮耀,我們都在重新敬畏中國傳統文化。”
創作《哈姆雷特》這樣一部西方經典,徐俊坦言,年輕觀眾可能對原作還缺乏了解,沒有接觸過,因此在觀看音樂劇時無法真正理解,并可能產生一些片面的評價。
他感慨地說:作為經典,莎士比亞的作品大約每15分鐘就會在地球上上演一次。莎士比亞的作品涵蓋了人類關心的各種問題,比如權力、陰謀、丑惡,還有正義、善良,痛苦、彷徨、猶豫等等。”
徐俊希望觀眾們能夠真正懷著敬畏之心,熟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然后再去觀看音樂劇,從中總結分析,甚至進行批評和批判。
如今市場上每年都會涌現大量的音樂劇。對于創作音樂劇,徐俊希望保持戲劇的文學性和深度。他問道:如果沒有深度和復雜性,那么今天演出音樂劇還有何意義呢?”
未來,徐俊表示他將繼續致力于創作深刻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并與團隊一起努力確立音樂劇的審美、文學和戲劇高度。他表示:我們永遠敬畏經典,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勇往直前,朝著最艱難的方向前進。”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