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想得我又打開了喜劇大賽,美滋滋地重溫一番。不得不說,喜劇大賽舞臺上的喜劇類型真是豐富多彩,偶劇、獨角戲、黑場劇(Black Out)、素描喜劇(Sketch)、漫才等等等。
提到漫才,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咱們的白白胖胖土豆呂嚴。
無論是“胖達人1.0”還是“胖達人2.0”,他們的漫才作品都會有讓人訝然一驚的時刻,一次又一次刷新觀眾的認知:莫名其妙,但是好好笑!
所以,在沒有想出新選題但又要更新又想看“胖達人”的日子里小編帶大家來一輪call back,捋一捋,看一看,這就是“胖達人”的圖鑒嗎?
“哪還有時間[jiǎn] [shǐ]啊”
漫才,通常有兩個角色,一個是負責吐槽的“直人”,一個是負責裝傻的“怪人”,需要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逗樂觀眾。
但是,說啥話才能讓人發笑呢?
不妨試試跟大巴車的鄰座稱兄道弟。
“昨天的臘汁肉夾饃你吃了吧?那個味道真的很不錯……其實我是你的雙胞胎哥哥。”
如果他像嚴仔一樣不承認,那就用不講道理的邏輯說服他。
姓氏不一樣、父母親名字不一樣、從小聽的童謠不一樣、出生年月不一樣……這些都是鐵證如山的雙胞胎證據:原來你才是哥哥啊!我是你的雙胞胎弟弟呀!
很怪,但是邏輯上其實蠻有道理的:早出生一個月的人,當然是雙胞胎哥哥啦!
以一種不講邏輯的邏輯展開,一連串的裝傻和吐槽之后,“怪人”突然來了一句符合常規邏輯的話,笑點就這樣蹦出來。
有時候,漫才“抖包袱”免不了用上諧音梗。
“還有《時間簡史》——”
“咱哪還有時間撿屎了呀!”
語言類嘛,臺詞一來一往之間,少不得“遞磚兒”和“捧哏”。
“這,就是知識的演變嗎?”
“這,就是母猩猩的圖鑒嗎?”
咱也說不上個為什么,但就是看他倆你一句我一句的,就能樂起來。
歸根結底,可能就是“說說蝦(瞎)話可能會讓你開心一點”。
“改得人物單薄一點”
二喜初舞臺,卷土重來的“胖達人2.0”嘗試過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演了一出情景短劇《代號大本鐘》,后來發現演得不夠過癮。
所以在第二賽段的時候,土豆子立誓要重拾初心,重現漫才風格,人物要單薄,劇情要扁平,純靠“口包袱”撐起來。
笑容燦爛的土豆子沒有料到,他倆還是在二喜舞臺上留下了兩個“厚重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白白和胖胖。
兩年了,觀眾朋友們一定分得清楚誰是土豆、誰是呂嚴了吧?
但你們分得清,誰是白白,誰是胖胖嘛?
他倆通過若有若無的本色出演,完美地劃上了白白和胖胖應有的人物弧光:一個不知道“啥是芒種”的笨笨和一個看起來真的會哥德巴赫猜想的聰明蛋。
所以,你們知道,誰是白白,誰是胖胖了嗎?
瘋狂而獨特的表達
“沒有表演,沒有調度,瞎走就行,這種感覺太美妙了。”
回歸漫才之后,土豆喜形于色,表示接下來的作品會充斥著想象力、莫名其妙和“無厘頭”的搞笑。
然后他們就秉持著自己的風格一路走過來。
他們演猩猩,兩只覺醒了的猩猩論進化;他們去告白,在天臺用上“六度空間理論”;
他們是龍蝦人,揮舞著鉗子表示“不一樣也沒關系”;他們當霸王龍和混在霸王龍里的原始人,演繹另類成長故事。
每個人都很期待他們下一次帶來什么樣的作品,但很難猜到他們的成品,就像在《父親的葬禮》上,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次出場的會是什么。
但就是在這種瘋狂的腦洞大開之下,總會捕捉到生活中被忽略、但又難以直觀講述的感情和現象。
像《父親的葬禮》,它以“無厘頭”方式呈現出孩童時期的疑問:忙碌的父親在外頭做什么?不少孩子都好奇過這個問題,然后在他們的想象中,父親可能是dai佬、科學家、在科爾沁草原跟半人馬載歌載舞。
瘋狂的、荒謬的、腦洞大開的,豐富的、獨特的、耐人尋味的,呂嚴的、土豆的、“胖達人”的。
他們就是這么矛盾地碰撞著,每一次都帶來出其不意的表演,就像每周的“瘋四文學”一樣,推陳出新、峰回路轉、始料不及。
那么,當“瘋狂”的“胖達人”遇上“瘋狂星期四”,會撞擊出什么新故事呢?
他們會跟肯德基官方聯動,V咱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