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有觀眾問他:“您因為這個角色學到了什么東西。”該藝人遲疑地說:“因為角色學到什么東西,這個我確實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對不起。”
觀眾又問:“或者您對于這個角色,有什么想對大家分享的嗎?”藝人說:“沒有,大家看就好了。”
尷尬還沒有結束,又有人追問:“在你心中(這個角色)是個什么樣的人,當你在塑造他,想把他呈現給觀眾的時候,你認為他身上最難捕捉到的點是什么?”
隨后便是窒息沉默的3秒鐘,觀眾哄笑一團,藝人才緩緩拿起話筒:“這個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不超過10分鐘的采訪視頻,貢獻了史詩級的尷尬“冥現場”。就連央視網也直接發文《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文中舉出的例子表示,有些演員不僅文化功底不足,用心程度也不夠。
沒想到,文章一發,立刻引發了飯圈大戰,不僅有各個流量藝人的粉絲互相甩鍋,還上演了一出“粉絲出征,打假官媒”的大戲。
有這種粉絲護著,內娛的文盲們怎么可能絕望?
內娛的文盲,不可能絕望
就在各家粉絲忙著為偶像洗白時,不少網友本著“你敢洗白,我就敢扒”的操作,貢獻了不少娛樂圈文盲的尷尬瞬間。
有主持人要求某藝人在紙板上寫下“到此一游”,這位明星先是思考了一下,想起了“到”怎么寫。
緊接著,不會寫“此”,自己趕緊把“一游”補上,然后悄悄求助旁邊的人,對方幫他寫了“此”,本以為過關了,結果亮出來一看,“游”也寫錯了。四舍五入等于只會寫“一”,現場主持人只能笑著掩飾尷尬。
見此狀,立馬有粉絲出場維護偶像,說人都有提筆忘字的時候,很正常。可沒想到有網友扒出兩年前該藝人在題板上不會寫大話西游的“游”,尷尬指數直線上升。
也有藝人連一句正確的“想試一次短發”都寫不明白,還有想寫祝福語的藝人,卻把健康的“康”寫成了病字旁。
還有人把沮喪說成“qie sang”,把紈绔說成“kua kua”。
除了不認字的,九九乘法表記不清的,十以內加減法不會算的藝人也能抓一把。有藝人脫口而出三七二十四,也有藝人直接承認不會算數,三加四支支吾吾算半天。
還有一眾毫無常識可言的人。
某檔綜藝上,主持人李維嘉和一位藝人同臺時開玩笑道:“今天是我主持生涯當中的一個瓶頸。”藝人一臉疑問反問:“一個什么?”
維嘉有點意外:“聽得懂瓶頸是什么意思嗎?”他說:“聽不懂。”
維嘉調侃道:“就是一種龍啊……有長頸龍,然后迅猛龍,還有一種龍叫瓶頸龍,就是你啊。”之后這位藝人也是滿臉尷尬,綜藝效果直接拉滿了。
某次采訪中,記者問藝人:“吳剛、嫦娥、玉兔你會選擇哪個一起去月球?”藝人回答:“吳剛老師吧,因為我看過他的戲,覺得他的戲很好。”記者尷尬地說:“其實我們說的是,月球上砍樹的吳剛。”藝人一臉懵地反問:“砍樹的?”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種究極尷尬的藝人,不僅文化功底不足,還要硬凹學霸,知識分子人設。
勤奮學習的通告漫天飛,最后高考成績307分,成功讓自己火出了圈;也有天天在微博上發繁體文字故作高深,結果錯別字連篇,還給梵高亂安名言:“在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在采訪現場說自己愛看書,被問及是哪一本卻兜著圈子搪塞,最后說自己看的都是禁書不能說。還裝模作樣地說自己看了「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文章,可是諾貝爾壓根沒有數學獎。
如果說只談現象不上升個人,為什么內娛成了“文盲”和“九漏魚”的聚集地。
一方面,娛樂圈的土壤。這是一個需要依靠顏值資源的圈子,皮相是天生的,但底蘊卻需要后天培養,有些外表優越的藝人單靠皮相或者自小學習的才藝就得到流量,文化不是他們的剛需。
另一方面,藝人包裝的需要。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星的收入取決于自己的影響力,除了像玄學一樣的觀眾緣和后天努力的專業能力,他們需要把自己包裝得足夠優秀,足夠具有權威性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追捧成為意見領袖。
于是,沒文化的人、沒文化還要假裝有文化的人蜂擁而至,在娛樂圈瘋狂撈金。在粉絲和資本的維護之下,這些藝人不可能覺得自己是文盲,更不會感到絕望。
為什么反感“絕望的文盲”?
央視網批評“絕望的文盲”事件發酵后,就有粉絲開始給偶像“正名”,指責央視網是假官媒,是營銷號。
然而查詢后發現,這些人言之鑿鑿的指責壓根站不住腳。央視網的微博認證為: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在愛企查的簡介顯示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網絡新媒體業務的平臺」,企業類型屬于「國有企業」。
它有兩個股東,分別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家電視總公司」。部分國有企業自負盈虧沒有問題,但因此認定它是假官媒,實在可笑。
還有一部分粉絲詬病央視網的文章P圖造謠,把導演說的話移花接木到演員身上。
但央視網只在文首放了兩張圖,確實都是演員自己的回答,核查發現內容和視頻一致。不得不說,飯圈人士為了維護偶像真的什么都敢說。
也有部分粉絲覺得,角色塑造得好不好,要看熒幕展現,而不是演員是否能說會道。不會說,但會做就可以了。
這話不假,但現實情況卻是,有些明星既沒有精彩的回答,也沒有自己獨有的認知,對于“角色是個什么樣的人”,都用“我不知道”這樣的答案來蒙混過關。
這樣的人是怎么演戲的?在這里可以給大家提供一個小知識,一部作品中,演員的演技很重要,導演的指導也很重要。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實力不足的演員演技總是忽高忽低,那取決于他們有沒有遇上一個好導演。導演張藝謀和張黎都曾說過類似的話:“沒有不會演戲的演員,只有不稱職的導演。”
為什么這次“絕望的文盲”會被特別拿出來討論,并且熱度高居不下,不是人們閑得無聊只想嘲諷流量明星,更不是人們有意歧視文化水平不足的人。
而是人們對內娛“日入208萬人士”和流量藝人的容忍度已經越來越低。他們可能擅長唱歌或是跳舞,但卻非要擠進自己不擅長的影視領域去分一杯羹,擠壓的是那些原本有實力卻沒流量的從業者。
那些真正的演員演技能做到發揮穩定,即便沒有導演的幫助,他們對角色也有深刻的理解,有時甚至會給導演新的靈感。
從前段時間爆火的《狂飆》就看得出,張頌文、林家川、高葉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得到觀眾的追捧,但他們過去在娛樂圈里分到的“蛋糕”卻少得可憐。
這種時候,也難怪觀眾和媒體站出來鳴不平。
演員,到底需要有文化嗎?
全網調侃娛樂圈文盲的事件,被某些粉絲扣上歧視文盲和低學歷的帽子。但實際上,觀眾并非歧視沒文化的演員,也有不少學歷不高的演員依舊可以成功塑造角色,還能獲得觀眾的認可。
前提是,他們的角色與自身經歷和性格高度契合,甚至是本色出演。
比如有一類導演喜歡啟用素人演員,《平原上的夏洛克》一部鄉村懸疑喜劇電影,里面的演員大多都是正經農民,在電影中扮演的也是農民。影片和演員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再比如成為職業演員的王寶強,8歲就到少林寺學武術,幾乎沒有學歷,他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被騙到礦里的16歲孩子,之后塑造得比較成功的角色也大多是草根。他還曾在節目中提到,自己看劇本時不認得字,就拿著新華詞典一個個地查。
觀眾嫌棄的不完全是演員讀書少,更重要的是演員是否撐得起角色,是否對角色足夠用心。
曾經被網友嘲諷英語不好的李冰冰,還被傳高考英語只有27分。但37歲那年為了電影《變形金剛4》苦練英語,在采訪中顯露出超高的口語水平。
正經科班出身的陳建斌,曾為了演好《三國》中曹操這個歷史人物,花費兩年時間研讀曹操的詩歌作品,從曹操本人的作品中更全面的構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
他對《新京報》說:“當讀到他的《蒿里行》時,我確信,對他的理解沒有錯。歷史上對他有誤解,他如果這么壞怎么能寫得出來這些詩?他給妻子留下的遺囑,甚至交代了以前用過的香剩下了多少,不要浪費。他有雄才大略,也有柔情。”
作為一個演員,如果只能讀到劇本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對白,那只能說明他識字,不一定算是讀懂了劇本。
合格的演員甚至可以通過劇本的內容去建構角色的前世今生。在《狂飆》中因唐小龍一角走紅的林家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一場戲是在過年時,高啟強去唐小龍家送禮討好,一進去就說了一句話:“這么多年咱們街里街坊,我爸對你爸還是挺好的。”話音剛落,唐小龍瞬間暴怒。
這是劇本呈現的內容,而在演員林家川的內心,唐小龍的暴怒是有設定的,唐小龍的母親生下弟弟時難產去世,父親沒什么出息經常在外酗酒,回家就把怒氣發泄到兄弟倆身上。
所以小龍從小就非常憎恨父親,這就是為什么,當高啟強提到唐小龍的父親時,唐小龍的怒氣會立馬被點燃。
在林家川這樣的演員眼中,角色不是紙片人,他們的每一個細微動作背后都是一個豐滿立體的人。
《狂飆》劇終后,林家川把自己的感悟發到微博上,隨后,#林家川的文筆#上了熱搜,收到68萬的點贊,足見觀眾對好演員的認可,同時也看到一個演員的樸素內涵和現實閱歷。
“2022年秋天,我和頌文一起拍《狂飆》,為了演好唐小龍的衛生費階段,我每天健身跑步、去海邊吃定量的水煮蝦,希望呈現出一個二十多歲的精神狀態。”
“唐小龍出獄的那場戲之前,我熬了個大夜,臨上場又給自己灌了瓶啤酒,希望能增加唐小龍重回人間的恍惚感。”
“頌文打來了電話,像往常一樣跟我聊了聊日常……他的穩定讓我意識到,我們依舊是二十多年老虎灘旁的兩個年輕人,表演使我們的熱愛,「曲線救國」,籍籍無名都甘之如飴。紅不紅,猶豫歷史與宇宙,有時只是一種偶然、”
“就像人無法控制天氣,但下雨了避雨,風大了加衣,天晴了踏青,生活如常繼續。”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演員是否必須有文化,很難給出答案。
但一個有沉淀,有思考的演員,一個能夠和角色融為一體的演員,才是值得觀眾追捧的明星。
好劇需要像張頌文、林家川這樣的好演員。
好的觀眾也有權利拒絕一無所知的“文盲”。